見焦拆焦(一): 認識何謂壓力與憂慮

普通話
廣東話

案例:
  陳先生夫婦一家四口剛從香港到溫哥華,至今已有三個月。心情像過山車一樣,由興奮、雀躍、喜悦、充滿夢想和盼望,到沮喪、抑鬱、苦澀、充滿擔憂和恐慌,不知所措。「移民」前持着破釜沉舟,遠離困境,連根拔起的魄力,來到從未踏足過的美地加拿大,才知這裡原來是「艱難大」!初到溫哥華時因沒有本地的駕照,甚至連出入也成為問題,孩子有病又沒有醫生!真是困難重重!

  陳先生作為一家之主,四處找工作不果,無法找到像以前的寫字樓工作,結果無奈接受在一間餐館做侍應。雖然有最低工資的收入,但常常憂慮被人輕看,又怕不能滿足長期生活的需要,並且恐懼能否在本地昂貴樓市置業,會否比不上其他朋友。陳太太以進修為名,使一家獲得批准來到加拿大,但非常憂慮能否重拾書包用英語讀書,又擔心兒女的教育。陳先生夫婦最近數星期常常感到疲倦、精神恍惚、失去食慾、晚上失眠…,結果尋求援助。

認識憂慮的壓力源頭
  雖然筆者以新移民為例,但不少在加國生活多年的人,生活上也一樣有不同程度的憂慮,不可免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任何景況、事情或關係,無論是好壞或正負,都可以成為壓力的源頭(stressor),在乎我們如何體驗或面對這些壓力源頭。當我們經歷壓力(stress),自然會在生理和心理出上現不同程度的憂慮(anxiety)或擔憂(worry)。正面對或將面對工作壓力時,固然會帶來焦慮,但正面對或將面對快樂的事情(如參與親朋的喜慶、渡假等),對某些人同樣可以構成壓力而產生憂慮。早在1967年,在美國精神科醫生霍爾坶斯和瑞赫(Holmes, T. H.和Rahe, R. H.),編製發表了一項「生活事件壓力量表」,列出43項生活事件與其壓力程度(分數)。由配偶死亡等同100分,至輕微違法(如交通罰單)等同11分,作為計算過去一年內生活事件累積的壓力指數。若一個人總分高過150分,他大約有50%的機會患身心疾病。由此量表可見,我們醒覺到生活中任何的改變都會構成不同程度的壓力,務要把它減少,化解它引發的憂慮。其實認識壓力的普及性,乃是克服憂慮重要的一大步!

認識憂慮的心理反應
  正如案例中的陳先生夫婦一樣,我們都熟悉一般焦慮的心理狀態,包括不同程度的擔心憂慮、害怕恐懼、煩躁動怒、精神緊張、不能專注等,這都是常見的現像。因為一般生活都是變幻無窮,故此就是充滿壓力。其實面對壓力也就是成長的學習與操練,在人生成長八階(註:心理學家艾力遜把它分成八個社會心理發展階段),有不同大小的挑戰(危機)。成長便是學習如何面對、減少、適應、舒緩和克服這些改變帶來的壓力,避免憂慮的提升。其實,完全沒有壓力和憂慮的生活,會成為無聊乏味,有適切的壓力(eustress),反而令我們在各樣的任務上,有最佳的醒覺與效能,作出最佳的成績。當然若壓力太大,與憂慮持續數星期或以上,且不斷在程度與密度上提升,得不到舒緩又影響正常的生活,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便可按這些症狀作出憂慮症的診斷。

從聖經的角度看壓力與憂慮
  因篇幅所限,筆者在本期只集中與讀者簡單從新約原文提出討論「憂慮」(merimnao, 出現17次)一字。眾所周知,耶穌6次在登山寶訓教導有關憂慮,如「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六34)但耶穌用同一詞在不同的處境可譯作─不用「擔心」(馬太福音十19 [新])、「操心」(路加福音十41 [新])或「思慮」(路加福音十二11 [新])。

  同樣使徒保羅又教導我們:「應當毫無憂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恩的心,把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立比書四6)但保羅在同一卷書用同一詞(原文)是指「關心」─「沒有人與我同心,真正關心你們的事。(腓立比書二20 [新])」。另保羅在別處用同一詞指「掛念(主的事 [新])」,相對於「為世上的事掛慮」(哥林多前書七33, 34)。保羅更鼓勵「肢體能夠互相照顧[新]」(哥林多前書十二25)。原來「掛念(擔心、思慮)─關心(操心)─照顧─憂慮(掛慮)」是同一詞的光譜。故此「憂慮」的原文在不同處境有不同程度的意義和表達,意味著我們面對各樣事情之壓力,都可靠主隨機應變,智慧地用心適切應對,可選擇以憂慮、照顧、擔心、操心或思慮等作出回應。

註:[新] 即聖經新譯本

下期(六月份)續:見焦拆焦(二):如何勝過憂慮與恐懼

撰文:李耀全博士(資深牧師、治療師、大學/神學院教授、作者)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