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流中的小清泉Jacob’s Well
一談到溫哥華市中心東端(Downtown East Side DTES),很多人的反應傾向是畏而遠之,盡量不接近。普遍對DTES的印象是:龍蛇混雜、問題多多、精神病、吸毒、無家可歸、街頭紮營、全身骯髒、身有異味等等!
筆者從事戒毒社工二十多年,工作對象大多是以DTES為居所(其實大多數是無固定地址No Fixed Address,NFA)。對於上述的印象是否全為事實呢?那要看你看到的是甚麼人,處於甚麼環境!
在DTES提供社會服務的有很多大小機構。今期特別介紹一間小機構,名為:「Jacob’s Well」(JW),她位於DTES Powell街543號,外觀上無「佳容美貌」,中心內的長枱竟是兩塊棄置木門鋪上透明膠片,簡樸環保。她有甚麼吸引我的呢?主要是由於一位牧師朋友在那兒作了近十年的義工,是甚麼原因令他如此「長情」呢?如此小型的機構可以發揮什麼作用呢?以下是與該位牧師的訪問撮要:
-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在JW服侍的呢?
十年多前,兒子已在此服侍,我時常來接送,從而增加接觸,後來認同此機構所做之事,逐漸接近他們,以至成為義工。 - 你覺得做「膳食服務」有什麼意義?
「膳食服務」是一個很好的接觸點,把本是互不相識的個人連繫(connection)起來,個人進來始於食物,但不單只是吃,而是在吃之中有傾談,關係得以建立。以食物作為接觸點(Contact Point),服務的關鍵在於是否只限於「派發食物」,派完便結束?還是藉著派發食物,一同進食及傾談,從而建立關係?「派發食物」本身是否是服務的最終目標(Task-goal)?還是達向目標的過程(Process-goal)?JW是選取後者。筆者很認同此觀念,非常符合社工精神,重視過程,藉著過程而邁向目標。 - 在服侍經驗中,你看到JW在DTES有什麼作用或影響?
大機構作事程序比較嚴謹、複雜,未必能順利、快速行事,小機構比較靈活,少了機構制度化帶來的障礙,可以個別關顧有特別需要的人。例如:曾有一名阿富汗難民,欲申請支援,去幫忙申請其身在阿富汗的母親及太太。
大機構可能視這些為非職責範圍,又或是太複雜難處理而拒絕。小機構便可以較為靈活地作快速的回應。
雖然DTES看起來有感覺很混濁,但JW卻好像一溪小清泉,讓人感受到人間有情、跨民族之間有關愛。在社區內有定期聚餐、小組聚會,建立互相關懷的關係,這豈不是信仰群體想要做到的目標嗎? - 從社會問題看, DTES的核心問題是什麼?何以會導致今日的景況?
DTES的核心問題可以歸納為濫用毒品,精神病患、無家可歸者、缺乏廉價房屋等眾多問題聚集一起。此現象之遠因,源於「1986年世博」,當時政府為了要溫哥華成為一個有良好形象的城市,便把市中心的低收入人士,透過不同方式使他們搬往東區。三級政府卻沒有撥款建立低收入人士的房屋,致使問題日益嚴重。另一原因是在八十年代,政府決定逐步關閉高貴林的Riverview精神醫院,使大量病者返回市區,由於家人未能照顧而淪為無家可歸人士。 - 你覺得政府和民間有些什麼可以協調的地方?
看不到政府有意願去處理現況。可能政府認為這根本不是問題;又或是機構多,缺乏統籌,而問題並不影響大局;又或是政府若要統籌,會減少社區參與意欲;或引發民間批評政府太多管制;甚至是政府根本沒有官員或政客願意委身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 作為基督徒,想在DTES服侍,有什麼途徑呢?
在DTES區內的社會服務機構都需要義工,只要懂得用英語溝通,便可參加義工訓練,並每星期撥出時間服務,其餘的細節可以商議。教會的使命是去宣教和行善,這是實踐的機會。透過親身參與,直接與無家可歸者接觸,一起吃飯傾談,從中領略與反思,更加容易體會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意義。
訪問後感:
對於DTES的問題似乎多了一些了解,但面對如此多的問題,真的有如巨型混醬缸,不知如何做才能幫忙。此刻,靜默一會兒,大家不約而同說出同一個比喻──「拾海星」,有多少能力便做多少。做總比不做好。多一分溫情,少一分冷漠。多一個關心,少一個孤單。
「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 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二10)
撰文:社會心,秋霖(溫哥華資深戒毒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