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牧養事工(上)

【受訪者】盧健恒牧師
【採訪者】唐世勳(溫哥華短宣中心董事/真理報編委)

受訪者介紹:
  盧健恒牧師畢業於西門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主修哲學,獲學士學位(B.A.)。後蒙上帝呼召,進入加拿大聯合神學院(Associated Canadian Theological Schools,簡稱「ACTS」)攻讀神學,對後現代現象特別有興趣,獲道學碩士學位(M. Div.)。2003年畢業後於Open Door Community Ministries事奉並牧養一群以年青人為主的群體。盧牧師積極參與社區及各級政府的委員會,包括危機處理、監獄、毒品、幫派、青年問題及就業等。盧健恒牧師同時擔任加拿大晨曦會的義務顧問、Canadian Global Response(美國南方浸信會救災組織加拿大支部)西部義務聯絡員及恩雨之聲客席主持。

唐:我們在商職團契認識有二十多年了,你在神學院畢業後曾經牧會,後來為甚麼選擇服侍問題青年?可否跟我們分享你是如何被呼召的?

盧牧師:當年因為要供讀神學,祇能找一份最低工資的工作以配合修讀時間,畢業前曾在一所華人教會實習,負責青年人事工和外展工作。其中有一班大約二十個的年青人,除衣著標奇立異外,行為和愛好都惹人注目,例如喜歡當時日本最流行的Jrock音樂、流連夜店等。牧師要我牧養這班年青人,但我與他們格格不入,真的不知道如何著手。後來發生了一件悲劇,其中一名青年因交通意外身亡。在喪禮中我留意到這班年青人的無奈及無助。這個震撼教會的消息,令所有家長和社區都不知所措。這事亦令我耿耿於懷,牧師希望我能重點關懷這班年青人,於是我嘗試與他們同行,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聽他們玩時尚音樂(當時我個人很難接受這種音樂)、晚上約他們飲珍珠奶茶。偶爾亦會以大哥哥的身份勸教他們(雖然當時我已結婚,但仍是教會中年齡與他們最相近的牧者),但仍無法改變他們在教會的態度。遲到、缺席,甚至昏睡。因會眾擔心他們會影響其他人,決定與他們「割蓆」,請他們離開教會。

  後來有幾位牧師希望我能繼續照顧他們,教會祗能禱告紀念卻沒有經濟上的支持。當時我是十分也不願意,因為我的理想是在一位主任牧師領導之下參與牧會事奉,彼此分擔責任。因此我沒有立刻答應這幾位牧師的邀請(當時我也有在多間教會面試,並已到最後階段),但同時我和太太都為這事一起禱告,求神帶領。經過頗長時間的等候,雖然經濟上有困難,但對這個使命內心卻有了平安。結果我仍是憑信心接受了這個使命。

  與他們接觸了一段時間後,才發覺他們多是來自破碎家庭,無人照顧、自卑心重、人生觀非常負面、情緒低落、男女關係混亂等。自殘、自殺的對話也經常出現,這是我最擔心的事情。我在這段時間始終不離不棄地陪伴他們。有一天事情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如常「夾Band」、吃飯和飲珍珠奶茶,然後送他們回家(當時他們都沒有車和駕照)。到門口時,他們請我「進屋」(即終於當我是他們的朋友,不再是外人),一「進屋」,他們就很鄭重其事地問我一個問題——他們想不出任何動機及理由我要如此地關心他們。從他們出生到成長,他們都覺得他們的生命是「神的詛咒」(「Curse of God」),從來沒有人會如此的關心他們。我想了一刻,這樣回答:「因為神這樣愛我,所以我也想以這樣的愛去愛你們!」他們聽後真的「崩潰」了,一起擁抱痛哭。一班外表冷傲的年青人終於融化了。就這樣,我們的第一個團契終於成立了。

  與他們相處久了,我發現他們的音樂技巧頗有深度,其他成員亦各有所長。祇是他們的人生閱歷不足,我希望能幫助他們改變這種思維,向事情的另一面看,由同情改為面對、由負面改為正面。我們的對話開始傾向正面,信任亦慢慢地建立起來。雖然在開始的五年裡,沒有收入,祇靠太太的工作支持基本生活開支,看起來是一個很大的損失,但事實上是上帝為了我未來的事工發展,精心地挑選和安排了這些歷程。

唐:你如何牧養以致改變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

盧牧師:在我們相處的數年間,漸漸發現他們的專業和能力。他們祇是陷於混亂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家庭及教會中,都沒有一個好榜樣去帶領他們,遑論發掘他們的恩賜?其實他們當中除了有很多恩賜外,也有很多抱負,若願意花時間給他們,給予他們肯定、支持、和指引,定能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牧養的要有耐性、關懷和緊密的接觸。「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裡,可以聽見你們的景況,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立比書一27)

  經過數年的牧養,看到他們的轉變,最感動的是看見他們與父母的關係得到改善,願意主動與父母合照(因父母已離異,所以大都不願意和父母合照)。見證了上帝的重塑,改變他們的思維和價值觀。
唐:現在他們回轉了,你還要牧養他們嗎?

盧牧師:實際上重新起步才是牧養的關鍵時刻,我們要有父母的心腸去照顧他們。這時正是他們投身社會的階段,他們因以往的犯事紀錄和不良習慣,很難找到僱主。為此我走訪不同行業的基督徒老闆,希望他們能夠僱用這班年青人。這是談何容易?竟然沒有人願意給他們機會,連一個都沒有。我感到非常沮喪,耶穌教我們饒恕及愛,但我們卻一點也學不到。但上帝總有祂的美意,因著這情況,間接驅使我發展另一個服侍模式,就是籌辦「社會企業」(簡稱「社企」)來僱用他們。

唐:你計劃創立社企,可否分享你的心得?

盧牧師:帶領是長期的牧養,生命的更新變化是實質的,不是空談,有一句西方諺語說:「空肚的人是沒有耳朵的。」(「Hungry belly has no ear」)。你希望他們聽福音,但卻不給他們所需用的,他們也沒有心聽你的福音。若我們以行為見證上帝,雖然他們不認識我們,但我們所做的已經宣示了我們的信仰。要這班年青人回歸社會,一定要為他們開一條出路,上帝總有預備,此門關上,另一扇門會開。以類似合作社的耕種模式,開始了我們社企的第一步。經過八年多的工作,這班年青人在不同階段的生命和情緒都得到改變。從今年開始,有基督徒老闆與我們接觸,甚至政府和商業機構也來找我們,希望能僱用這批人仕。

唐:年青人成長了,你會怎樣繼續推廣你的事工?

盧牧師:這班年青人的改變和好行為得到學校局的認同,並邀請我加入他們的委員會,還有移民和難民部、反黑幫、監獄處、戒毒組織等都紛紛邀請我參與其中。這都是因著這班年青人的好見證而令我獲得邀請,也是他們給我最好的回報。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是上帝給我的新使命,就是進入這些世俗機構,介紹上帝的工作。

(未完待續)

作者:唐世勳(溫哥華短宣中心董事/真理報編委)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