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東正教聖像

近日隨著俄烏戰爭的升級,有關東正教的話題也開始被更多人關注。「聖像」不僅是東正教文化和傳統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在俄羅斯繪畫史上也佔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東正教聖像(icon)一詞來自希臘文「εικων」,意即畫像,在英文聖經中被譯為image(形象,創世記一26-27;哥林多後書四4;希伯來書一3;歌羅西書一15)。「聖像」起源於地下墓穴的象徵符號圖形,君士坦丁立基督教為國教後,從設計精美、裝飾考究的教堂建造中創造和發展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基督教藝術。拜占庭藝術給予了東正教「神」的概念一種可感可觸的形式。

東正教聖像劃分為基督聖像畫、聖母聖像畫、聖徒和天使聖像畫,以及節日聖像畫。聖像具有特殊的、非日常的、神聖的作用,在公共崇拜和聖事、個人靈修和禱告中使用聖像,是東正教的一種特殊做法。

在東正教的歷史上,因著聖像崇拜問題的爭論,曾發生過兩次「聖像破壞運動」(Iconoclasm),持續了117年。843年最終確立了聖像在靈修和崇拜中的正統地位。

一、聖像的藝術性
東正教神學家認為,聖像首先是藝術品。但聖像畫面常常給人感覺色彩單調,人物面容古板。其實聖像所著力表現的不是自然感性的美,而是引發靈性的超越之美。徐鳳林教授總結了聖像的美有兩個特點:第一,聖像裡沒有美。俄羅斯聖像畫沒有對優美的自覺追求,它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美本身。第二,作為一種宗教藝術,聖像有其特殊的美,它來自神和神的世界的純潔、高尚和完美,也依賴於觀賞者(祈禱者)對所畫人物的神聖性的虔敬。(註1)

人像在聖像畫中佔據主要空間。人物的臉是最重要的,而身體則是隱藏的無關緊要部分。人物體型多是修長枯瘦,面部表情莊嚴肅穆。人物要畫成身體輕而靜止不動的樣子,微微低躬的身體表示服從上帝的意旨,以外在的脆弱表達內在的強大。聖像所描繪的不帶感情的人物臉部,以期讓人想起一系列的美德:純潔、忍耐、寬恕、憐憫和愛。十字架上的基督聖像,並未直接表現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所承受的肉體痛苦,而是著重表現祂走向十字架的真正內涵:為了我們而獻出自己生命的自願行為。(註2)

《釘十字架》,季奧尼斯,1500年

二、聖像的宗教性
其次,聖像被認為是用圖像和色彩表達出來的聖經經文和神學,通過象徵手段反映宗教的啟示。聖像畫中的一切都必須服從聖三位一體的基本思想。

《聖三位一體》,安德列·魯布廖夫,1411年

對東正教徒來說,聖像不是審美、欣賞和研究的對象,而首先是在祈禱中成為人與上帝交流的仲介,引導和激發人去祈禱和默想,一個好的聖像是可以激發人去禱告。

聖像也被當作是「可見的福音」(visible gospel),是傳播基督教傳統和信仰的工具,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在敬拜時使用的輔助工具。大馬士革的約翰從教義圖解功能的角度強調了聖像在基督教信仰中的媒介作用;君士坦丁堡牧首尼斯弗魯斯(Nicephorus,806-815)認為,對於那些缺乏理解聖經所需概念性技巧的人來說,聖像尤為重要,人們在讀或聽的過程中遺漏的東西,藉著看聖像都可以捕捉到。

對於東正教徒來說,聖像畫是為了幫助人親近上帝,同時把藝術創造作為一種敬拜上帝的神聖活動:「聖像作者被當作被造的天地萬物的祭司,他使萬物神性化,並且使它們清晰地發出對上帝的讚美聲。」(註3)

美國學者保羅韋斯在其《宗教與藝術》中指出:藝術作品一旦被置於宗教背景之中,就會發揮其作為宗教工具的作用,……宗教藝術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是促使人們篤信宗教的媒介、工具和手段。(註4)

三、聖像的爭議性
究竟聖像的功能是用以幫助人們理解聖經或祈禱?還是本身作為信徒的崇拜對象?這是關於聖像崇拜和反聖像崇拜之爭的根源。

神學上對聖像最根本的反對,是根據摩西十誡中的第二誡:「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image)」(出埃及記二十4)。反聖像崇拜者認為聖像違反了此禁令,並認為聖像的製作分離了耶穌基督的神性和人性,聖像最多只能代表基督的人性方面,不可能表現出不可見的神性,對聖像的使用會使人為眼前的形象所束縛和迷惑。德爾圖良撰文《論偶像崇拜》中譴責了繪畫與雕刻等視覺藝術。

聖像反對者持守宗教的純潔性和準確性,不允許視覺形象的圖像對表達基督教教義的神聖性內容有半點歪曲、過分或不足。奧古斯丁在《斥偽造信件》與《信仰和視覺表現》中,認為聖像畫會誤導人們的認識與理解,只有文字性才是最為可靠的。聖經中的文字要高過聖像繪畫。這種觀點在宗教改革運動中為加爾文所發展,加爾文反對在教堂中掛聖像和做一切可以使人的心靈離開完整的、超越的上帝的事情。

東正教神學家認為,聖像不是偶像。偶像塑造的是異教諸神的形象,而聖像塑造的是耶穌、聖母和聖徒的形象。偶像和聖像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形象所承載的內涵不同,形象的功能不同。聖像只是崇敬(veneration)的對象,是「透過聖像而傳遞給聖像背後的真正所指」,而非崇拜(Adore)的對象。

總結:
聖像作品可以說是為宗教服務的藝術。拋開神學上關於聖像的爭議,就信徒的藝術情感和宗教情感本身而言,聖像反對者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當人們通過聖像來感受上帝時,很難分清楚讓人感動的是看不見的上帝,還是看得見的物質形象,或者是自己的幻想。沒文化和不識字的人是否真的能分辨畫像和其背後神聖實在之間的區別,而不陷入偶像崇拜的錯誤。

[註釋]
1) 徐鳳林:《東正教聖像的神學含義》。《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96-97頁。
2) 逸名:《聖像的歷史、象徵和意義》。
http://www.orthodox.cn/catechesis/iconhistory_cn.htm#_msoanchor_1
3) [英]約翰·麥克曼勒斯主編、張景龍等譯:《牛津基督教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125頁。
4) [美]保羅·韋斯、馮沃格特著,何其敏、金仲譯,丘仲輝校:《宗教與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1頁。

*本文插圖取自徐鳳林著《東正教聖像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撰文:鄭媛元博士,溫哥華短宣中心代總幹事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