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爸爸常常要去中國公幹,一去就是好幾天或是一、兩個星期。有時候晚上看不到爸爸,就會想起爸爸去了中國做事,又要過幾天才能見到他。我知道爸爸要去公幹,平常都不會有太大反應,可能因為他常常在我還沒起牀、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就出門了;雖然知道爸爸已出差,我也沒有太多機會經歷離別的時刻。爸爸去公幹,我看得出媽媽有牽掛和不開心,我也不開心。
有一次,在我大概四歲的時候,在爸爸要走的時候,我不知道為甚麼一直哭鬧不停。那一次是我少有地看到爸爸拿著行李出門,我在大門扯著爸爸,不讓他走,那時爸爸答應我,等他安排一下便留下來陪我。後來他真的沒有再去公幹了。從那天之後,我比以前更愛跟著他、黏著他,我們之間的距離接近了很多,關係也密切了很多;這也證實了媽媽所說,爸爸是很愛我們。
我知道有些同學也有這樣的情況。他們的爸爸媽媽為了彌補陪伴時間不足,或丟下孩子的心理愧疚,可能會給他們很多衣服、玩具,甚至孩子要甚麼就有甚麼,但是他們仍然是不開心。有時候,學校要求家長在通告的回條上簽名,或者在上美勞課時,要給爸爸媽媽弄點東西的時候,就有同學說:「爸爸出去做事了,下星期才回來。」我看出他們有無奈和難過的表情。
現在我長大了,開始能夠體會大人的心情。他們非常努力去賺錢,為的是要把最好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帶給子女。可是那些衣服、玩具並不能代替爸爸媽媽,反而爸爸媽媽陪伴小朋友玩一個下午,或者出席觀看子女在學校的表演,那才是給小朋友帶來真正的快樂呢!我慶幸自己的父親肯作出犧牲,讓我有個美好的童年。
撰文:簡卓琳
作者簡介
簡卓琳,多倫多大學文學學士,Tyndale University 教育學士,多倫多大學教育碩士、TESOL 國際英語教師證書。有多年教授及統籌「情緒智能」(EQ)、「專注力」和「品德培育」的兒童課程,並參與編寫教材。 曾任教小學、初中數學及兒童國語會話課程。先後為「天倫樂」及「親子雙月刊—加油站」撰寫文章。現職多倫多教育局公立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