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盼望何在?一位姊妹不久前接受水禮加入教會,她問及為甚麼天主教的十架有耶穌像而基督教的十架卻是空的?讓我們就從此說起,先從歷史的角度著手討論,然後回到聖經。
基督教最早的象徵:「魚」
原來十字架並非基督教第一個普及的象徵。早在頭幾個世紀,基督徒群體曾使用不同的象徵,包括鴿子、船隻、錨、七弦琴及魚等。昔日希臘文(koine Greek),是羅馬帝國教育的語言,也是新約的語言。基督徒群體最普及使用的(希臘文)象徵乃是「魚」的記號,原來「魚」在希臘文是“Ichthus”,可作為希臘文首字母縮略詞(acronym)ἸΧΘΥΣ(“ Ἰησοῦς Χρῑστός Θεοῦ Υἱός Σωτήρ”)’Jesus Christ, God’s Son, Savior’,即中文:「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救主」。早期受逼迫的基督徒用這簡單「魚」的記號(暗號)引導其他的信徒到他們的聚會點。
查究教會歷史文獻發現「魚」的象徵實在是有跡可尋,以一位初期教會著名的神學作家,特士良(Tertullian(c. 160-220))的著作為例。他在其中的著作《浸禮》(De Baptismo 1)曾曰:「我們,小魚,仿傚我們的“ichthus”「魚」,耶穌基督,受水禮…」。聖經記載主耶穌基督在加利利海(湖),呼召一群漁夫一起「宣講神的福音」,要他們成為「得人的漁夫」(馬可福音一16-18)。「魚」可能很早便成為初期基督徒和其群體的象徵。
早期基督教的象徵
第一及二世紀的基督教沒有一開始便使用十架作為他們群體的象徵。但接近第二世紀末,有些像十架的象徵已出現,多數以耶穌基督希臘的名字(”Ἰησοῦς Χρῑστός)中的字母作代表,其中一例是以“τ”(tau)即“T”加上“ρ”(rho)即“R”,成為“TR”(tau-rho),前者“T”代表「十架」,而後者“R”代表基督的頭。
到了第四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第二個類似十架的基督教象徵已出現,它就是兩個希臘文“Χ”(chi)和“ρ”(rho)的組合,(chi-rho),或作拉丁文XP,即「基督」“ΧΡΙΣΤΟΣ”(Christos)的縮寫。此記號至今仍有教會使用。由此可見這些早期基督教的象徵,主要都是以希臘文字母來突顯耶穌基督的名字和身份。以希臘文字母的基督教象徵,漸漸採取了十架的形象,而到了第四世紀,基督教才以非常簡單並基本上是空的十字架,來作記號。
「十架苦像」(crucifix)的象徵
帶着耶穌的十架苦像,是到了第六世紀才慢慢地出現。其起源始於第四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因此大大提升了基督教的地位。信徒不再受逼迫(反而因是基督徒而有優勢),而教廷與教宗便成為政治權力核心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文藝與藝術不斷地發展,十架苦像是天主教對藝術重視的其中結果。今天,天主教及東正教便是延續這傳統,而基督教(更正教、新教)自從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起,便除去教會內的藝術品包括十架苦像(為避免敬拜偶像化),走上「回到聖經」之路。
「十架苦像」(英文:crucifix;拉丁語:crucifixum,源自拉丁語cruci fixus,意為“固定於十字架者”),顧名思義是將重點放在釘在十架上的耶穌。「十架苦像」乃是為提醒基督信徒有關神的大愛,神將祂獨一的兒子耶穌賜給世人,為拯救信主的人脫離罪的審判(約翰福音三16)。十架苦像重點體現耶穌釘在十字架之苦,和祂為我們的緣故受死,故此與基督教信仰神學上是相同卻焦點(重點)不一。天主教的焦點放在十架上耶穌的身體,做成立體的塑像增加藝術的觀感,為要幫助信徒屬靈操練、禱告、默想、默觀與敬拜,而基督教的焦點放在空的十架與空的墳墓,象徵主已復活!
復活的盼望:從聖經看空墳墓與空十架
然而使徒保羅清楚教導:「基督替我們受了咒詛,就救贖我們脫離了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參申命記廿一23):「『凡掛在木頭上的,都是受咒詛的。』至於我,我絕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藉著這十字架,在我來說,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了;就世界來說,我也已經釘在十字架上了。」(加拉太書三13, 六14,另參腓立比書二8)十字架的焦點乃「基督替我們受了咒詛」!
使徒彼得也宣稱:「你們掛在木頭上親手殺害的耶穌,我們祖先的神已經使他復活了。」(使徒行傳五30)使徒在他的書信中再強調:「他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不活在罪中,就可以為義而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就得了醫治。」(彼得前書二24)彼得引用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指出基督是為我們代罪、代死,使我們得醫治(救贖)。焦點是「(父)神使他復活了!」
十架贖罪與耶穌復活乃息息相關!故此改革後,空十架與空墳墓便成為「基督教」清晰的象徵與焦點,是充滿盼望的!救主耶穌基督是復活的主、再來之君!但無論我們的教會背景是甚麼,讓我們將焦點專注在耶穌基督:「專一注視耶穌,就是那位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他因為那擺在面前的喜樂,就忍受了十字架,輕看了羞辱,現在就坐在神寶座的右邊。」(希伯來書十二2,聖經新譯本)
李耀全博士(資深牧師、心理治療師、大學/神學院教授與作者)
(註:本文引用的經文來自《新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