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人」與「惡」的距離

  這一夜,耶穌和幾個門徒在客西馬尼園祈禱。突然在不遠處響起一陣喧鬧聲,一群人正急步走過來。他們來勢洶洶,當中除士兵外,還有祭司長、文士及長老。一陣的騷動,令剛禱告完畢的耶穌警覺起來,面向這群人時卻迎來一個要與祂親嘴的人。沒錯,這人就是猶大,正準備將祂交給官府的人。

  我們對主耶穌被捕的一幕,大概不會陌生。然而我們容易將它視為基督走上苦路的前奏,而沒有細心思考其中的意義。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擅長將作品主題透過強烈的戲劇形式表達。「基督被捕」(The Taking of Christ)這作品可算是最佳的示範。

  畫中七個角色,耶穌、猶大、三個士兵,及另外兩人擠在一起,幾乎佔據了整幅畫的空間,加上漆黑的背景,畫家「迫使」我們近距離面對這一幕衝突,不受環境影響,也不能作旁觀者。作品的主角無疑是主耶穌,一雙緊扣的手,完全沒有抵抗的意圖,祂的面容也沒有半點仇恨,這讓我們想起以賽亞先知的話:「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賽五十三7)旁邊的猶大緊抱著耶穌,心裡的矛盾表露在他的臉上:「你沒有犯罪,但我要捉你上官府!你是我的拉比,但我不願聽你的話!你是神差來的先知,但我仍要出賣你!」畫中猶大的身軀,幾乎完全被旁邊的士兵遮蔽,士兵身上冰冷的盔甲,在黑暗中仿佛將猶大吞噬了。

  我們知道主耶穌的受苦不是祂犯罪、失敗的結果,而是因祂完全順服了天父的旨意。祂在「惡人」面前降服,為要將「惡人」從「惡」的深淵中拯救出來!我們容易把「惡人」跟「惡」掛勾。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追究某某人須要為一事情負責,然後將他「繩之於法」,在法治社會中這是合情合理的。然而,這做法只可處理「人」,而不能處理「惡」。「惡」若仍然存在,「惡人」就不會消失。「惡」是人性的一部分,從罪而生,當人忽略了這事實,「惡」就可以在人性中無限擴大。

  猶大沒有壓制自己人性中的「惡」,反被「惡」所勝。但不要忘記,我們都有份於這人性。「惡」在我們生命中,是可以不同的方式出現。保羅說「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因為亞當是人性的代表,人性的「惡」必帶來死亡;續說:「照樣,在基督裏,眾人也要活過來。」感謝神,主耶穌的救恩,讓我們有能力對付人性的「惡」,並得著生命,更讓人性應有的光芒重現,不再被「惡」吞噬。

  畫中最左方的人,相信是一位門徒,他披著的一塊麻布,正被一士兵抓住。根據聖經的記載,他最後「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可十四52)而最右方有另一人,在混亂中提起小燈籠,在微弱的光線下嘗試看清楚面前發生的事情。一個逃走、一個進場,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或許我們每人都有自己「逃走」的誘因,可能是不想面對自己的「惡」,或不想面對(要處理你的惡的)主。但主耶穌已經呼召了我們,在這世代中為祂作見證。祂的恩典夠我們所用,因為祂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因此,今天不妨就提起你的小燈籠,進到人群中,述說主耶穌的作為。

Caravaggio. The Taking of Christ. 1602. Oil on canvas. 133.5cm x 169.5 cm. 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撰文:陳浩然牧師,香港宣道會北角堂義務牧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