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服侍 先失後得

【受訪者】余子麟牧師
【採訪者】唐世勳,溫哥華短宣中心董事/真理報編委

余子麟牧師為溫哥華西區浸信會的副牧師。在眾多的牧養責任中,包括負責粵語堂的家庭、青年及兒童事工。在西浸牧會前,余牧師曾任加拿大基督使者協會加西區事工總監多年,以創新的事工模式,推動本地學生福音運動,發展學生門徒訓練事工及「使者學生中心」社區服務。

採訪者:你對其他教會參與社區服侍有甚麼建議?

余牧師:每一間教會都有她獨特的文化及異象,未必每所教會都適合服侍同一類的事工,所以不需要人云亦云,人做我做,而是要尋索上帝的心意,究竟祂要你們做甚麼。

  當我們決定要服侍社區前,我帶領了一個小組在區內作祈禱行,用觸覺去感受社區的環境和需要,再為被發現的事工機會懇切禱告才開始籌劃。以我們為例,當我們得知市政府在西區的五十九街興建臨時組合屋時,我們便開始聯絡有關服務單位,探討我們可以為此做些什麼。在了解過程中我們得知臨時組合屋主要是提供居所給露宿者,他們並不是傳説中的癮君子或精神病人,而是被逼遷而無法負擔昂貴租金的人,事實上政府提供的臨時組合屋祇有五年的合約,之後他們便要遷出,而且居住條件非常嚴謹,例如若住客被發現吸毒,便會被勒令遷出。

  另一個誤解是這個並不是不願意工作祇領取福利的群組。其中有很多是高學歷人士,只因暫時失業或家庭變異而被逼流落街頭,臨時組合屋正正提供他們一個重投社會的機會。經過多次溝通後,教會決定參與這個事工,包括提供傢具及日用品,也有供應食物及雜貨等。在疫情前曾為他們組織過農曆新年晚會及燒烤等活動,使這些被邊緣化的人獲得一點溫馨。後來,我們將主要關顧任務交給另一間西人教會負責,但我們仍維持對個別傷殘租客的食物及雜貨供應。

採訪者:這是否意味著教會參與社區服侍的失敗?而教會有甚麼反思?

余牧師:我不認為這是失敗,而是一個過程,我覺得上帝是要我們參與社區的服侍,而當中需要認識社區,也要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我們亦不斷反思在事奉的過程中學到了什麼。總結這次經驗,我們得承認團隊有不足的地方,起初不少組員對這些住客帶有誤解,亦低估了對不同文化背景的準備,令溝通和交流方面出現困難。但上帝是公義信實的,祂不會放棄這個群組,而是興起另一所教會去接任。與此同時,我們並沒有放棄服侍社區的呼召,繼續努力尋找上帝的旨意。

採訪者:那麼,你們對社區的事奉目標有沒有新方向?

余牧師:說來奇妙,去年有香港的牧者查詢有關溫哥華教會接待新移民的策略,我們便順理成章成立了一個特別小組,為準備來加拿大的移民提供接待,我們安排每兩個家庭負責接待一個新移民家庭,他們到埗後,從接機、尋找住房、學校及政府有關服務等,幫助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安頓下來。因為這一代的新移民不像以前的一輩,帶著或多或少的財產來加國,他們一般祇帶來有限的現金,連購買傢具也成問題,於是我們向各界發起了傢具募捐運動,感恩的是我們教會有空間容納這些傢具,方便收集和派發。

  透過這些服侍,友誼慢慢地建立起來。當中我們發覺很多帶著創傷來加國的朋友十分需要牧養和醫治,我因應需要而設計了一套「移加和你小組課程」,按著過去、現在、將來三方面作出反思和想像,引導他們融入加拿大社會重新起步。在這事奉上,上帝很清楚給我們看見並且經歷與祂在社區同工的喜樂,祇要我們願意付出,事便成了。

備注:若教會或機構有興趣使用余子麟牧師所設計的「移加和你小組課程」,可以與余牧師聯絡,費用全免。

撰文:唐世勳,溫哥華短宣中心董事,真理報編委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