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教育與屬靈操練

楊慶球牧師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溫哥華
教務主任(義務)

前言
筆者過去研究西方神學及中國哲學,常遇到一個要處理的問題,就是基督教在過去四百多年被邊緣化,即在公共空間的層面被人排擠,再加上中世紀天主教的屬靈傳統,信仰更加個人化,令這個情況更加嚴峻,造成很壞的局面。


這個局面的根源來自一位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ant),他的影響非常大。由於他的影響,整個神學界或宗教界都陷於很大的困難之中。


康德的知、情、意
康德提出人有三種能力(faculty),簡單來說,就是知、情、意。「知」就是知識,是能夠分辨真假的科學知識。人類最大的能力,是認知的能力。這種能力透過分析和經驗,就可以建立科學的知識,所以科學的知識就是經驗的知識。它寶貴的地方是顛撲不破,是真實的,出於人的知性。


康德有三本很重要的著作,第一本是《純理性批判》(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研究知識的問題。書的後半部談到,原來我們所經驗的知識是有限的,如果離開了經驗便不是知識。換句話說,看不到、摸不到的事情便不算是知識,更不是科學的知識。宗教、神學因為不是來自經驗,因此不是知識。例如看不見的魔鬼或天使因為經驗不到,因此只是人的心理作用而已。


這本書對基督教的影響十分大:我們怎知道上帝是真?怎知道基督教是真?康德從沒有說我們所信的沒有意義,但其意義不在真假方面。這是 《純理性批判》對人認知能力的批判。


意=倫理
如果宗教(基督教信仰)或神學在科學的範疇沒有辦法判別真偽,那有什麼意義?有的,有倫理的意義。倫理來自我們的良心,即是與非。例如要救人於危的強烈意念──道德意志,來自人的第二個能力,即道德、良知。關於這方面,康德寫了第二本書《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談到人如何建立道德,因而需要宗教幫忙。宗教怎樣幫忙呢?所謂「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沒屍骸」,不平事世上常見。於是人便把上帝搬出來,說人死後靈魂不滅,並有最後審判。若在這個世界看到不平事,不用怕,將來上帝會處理。上帝便成為了道德世界的假設。


康德這樣說,很多人都會覺得中聽。他沒有說基督教沒有意義,因為在道德方面,上帝可以幫助人建立道德律。不過我們不知道祂是真是假。上帝只是一個假定,你若不要這個假定一樣可以活得很愉快,因為祂不關乎真與假。所以道德雖然給予宗教一定的地位,但對很多人來說都不是必須,對其他學問也不是必須,例如儒家或佛家都有自己所講的一套。但真與假卻是普遍性的,例如電會將人殛斃,這是普遍性;太陽有熱力,這是真與假問題。任何人都要遵從自然的規律,但人是否需要上帝,卻不是必須的。


情=美學、宗教
第三,康德將宗教放於美學的位置,他對基督教的影響就在這裡。在《判斷力批判》(The Critique of Judgment)中,他說宗教是美學的一部份。美學是什麼?那是人類第三種能力,即判別美醜的能力(第一、二種是判別真假和判別是非的能力)。這三種能力都有共通性。人對美醜的判別是從心裡出來的,是一種「直觀」。宗教關乎上帝的偉大──坐在宏偉的教堂裡,你能感受到上帝的無限,這出於人的內心,這便叫做「直觀」,是一種直接的感受,是一種情感,沒有真假之分。


宗教正屬於這個範疇。康德並沒有說宗教沒有意義,他只說宗教是人類共通的感受,因為宗教(religion)一詞,正是敬虔(religious)的意思。什麼是敬虔?敬虔就是人對偉大的神發出內心的讚嘆。但這是屬於人情感方面的事情,康德將宗教放於這個範疇,因此宗教便成了個人感受的宗教。例如今天祈禱很舒服,今天天氣很好,我便覺得神很接近,這是將宗教退化為個人感受。難怪蔡元培曾經說過,美學可以代替宗教,因為美學正正就像宗教一樣,給人心靈上的舒暢。若宗教只是這樣,它只能安慰你的感受。但基督教是這樣的嗎?若是這樣,耶穌基督釘十字架、上帝創造宇宙等事情,便純粹、完全是個人的感受,基督教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普遍的真理了。


中世紀的屬靈操練
中世紀的屬靈操練包括四方面:閱讀 (Spiritual Reading):默想 (Meditation):祈禱 (Prayer):靜觀 (Contemplation)。這種操練在中世紀的修院很流行,並且每個修士都會經歷。今天我們若去嘗試,對我們也有幫助。有時我們很辛苦工作,若到一處安靜地方「修練」的話,會有一定幫助。但我們要知道,但這種操練使信仰個人化,我們不能每天「面壁」,我們的信仰要活在公共空間,令到我們的見証生活化、外在化。


剛才說過,康德把宗教退化至第三批判的範疇,屬於人的直觀和情緒。這樣,宗教便失去了它的普遍性,失去了公共空間。很多人認為沒有問題,樂於如此,因此religion便成了religious(宗教=敬虔)。宗教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意義?「信則有,不信則無」!這種宗教變得個人化。所以,我們若到神學院進修、要唸好聖經、要靈命進步,便不要將信仰變成個人的、私有化的信仰,因為基督的話要彰顯出來,要影響這個世界。


更正教的屬靈操練
在宗教改革時期,路德和加爾文有一種共同的看法,就是反對修院制度。路德出身於修院,明白修院是什麼一回事;修院不好嗎?不能幫助人操練敬虔嗎?路德有很精警的說法,他說修院本是好的(他自己經歷過),但當人在修院中,便會忘記這個世界。能陪伴我們、真正操練我們靈性的,就是我們身邊的人──我們的同事、家人等等。我們活在世上要見證基督、要彰顯基督,便要在這個世界上將神在我們生命上給我們的韌力和尊嚴活出來。


光要照出來,鹽要將周遭的事物變化。所以路德說,當我們替一名嬰兒洗澡,過程比唸十次玫瑰經更好,因為我們知道生命的寶貴,要好好愛護。讀神學有好的靈性,便要在上課不瞌睡,這也是一種屬靈操練。另外還要熬夜做功課,正正就是神在你生活上的教導︰你怎樣在有限的時間裡、怎樣在疲乏時,仍然尊重整個學習的過程,而不是馬馬虎虎,找些東西堆砌一份功課出來,這就是我們的屬靈生命。這一種真誠、對學習的追求、對神話語的愛慕,在過程中鍛鍊我們的意志、我們的忍耐,鍛鍊我們怎樣對於學習和家人相處取得平衡。這些都是很細節的地方,沒有人能教你。但這卻是基督徒屬靈生命成長的現實。這就是它的可愛之處,我們願意為神擺上的,就是這些。所以信仰與我們周圍的人、家人、工作、社會有關。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祂在時空裡出現,不是抽象的靈體,而是來到世間與我們一起經歷。基督從出生開始便在困難的環境中成長︰自小經歷貧困,三十歲出來傳道之後經歷各種挑戰,基督在人群中經歷生命成長。


理性與操練
因此我們的信仰不再是私有化和個人化的。上帝不但對我們說話,也對整個世界說話。基督的十字架不是只對著教會,而是對著這個世界。因此,我們今天願意委身學習神的話語、學習神學、學習聖經的時候,我們要記住,這不是只為我們個人的屬靈操練。上帝要使用我們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在我們工作的地方彰顯祂。因為福音是普遍的真理。


我們的屬靈操練不能離開神學的理性,神學教育也不能脫離靈命操練,但兩者都要彰顯基督的真理,因為基督教的真理是全世界、全宇宙的真理。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