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霖(溫哥華資深戒毒社工)
<社交距離>下的影響
2020年在新冠疫情下的新常規有三大項: 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 首兩項是個人習慣更改,較易接受。第三項則影響廣泛! 今期要探討這項<保持社交距離>措施對生活、情緒及心理的影響,特別是長期住院或是獨居人士,以及弱勢社群(如精神病康復者,治療中的酒精或毒癮人士,釋囚,,,等等)的影響。
加拿大總人口約三千七百多萬,而單身(包括從未結婚、已婚後分居、離婚、喪偶等)竟然有二千三百萬之多,即單身人口才是主流現況。(來源:加拿大統計局https://www150.statcan.gc.ca/t1/tbl1/en/tv.action?pid=1710006001) 北美崇尚個人獨立自主,成年後大都選擇獨立生活。在高離婚率下,很多由已婚變回獨身。究竟社交限聚措施對獨居人士有多大影響呢? 以下是筆者目睹耳聞的個案。
陳女士年近七十, 獨居在公寓, 先有肺癌後康復,後因藥物影響造成骨質疏鬆容易跌倒,難以去醫院及見家庭醫生,買菜亦有困難。由於非同居家人不能入內,只可在外散步陪伴,親友代購食物或日用品。 在長時間獨處下, 她亦漸感到孤單,厭食,失眠以至憂鬱。鄰居觀察到她變得更趨被動,少打招呼,面無笑容。
張女士八十多歲,已住安老院多年, 因疫情院舍禁止探訪, 使一向樂觀的她變得沉默寡言,胃口失去,終日卧床。她不懂用手機的whatsapp之類,後來職員為她安排網上視像會議, 但只是每星期一次半小時,作用不大。她漸漸出現抑鬱徵狀,似在訴說”連最親的子女也不來探我,最親的人也不理我”。最可惜的是子女不能見面, 不知她的身體情緒情況,結果在數個月後離去,子女們欲哭無淚!他們深信,若容許如常探望,她不會早走。
在院舍裡不得接觸家人來訪,其可怕之處,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克哈尼(Craig Haney)表示,在被困人士缺乏外界刺激,智能會倒退,或會失去記憶,部分人更是直接瘋狂。單獨被迫住在院內將對個人心志有意義的社會和心理接觸,壓至最少,以至無法維持正常精神狀態。失去和家人親友的接觸,對老弱病患者而言,猶如失去安慰和盼望。
Jack,多年來經常以酒來逃避工作及家庭壓力。由於酒精影響工作表現,被僱主勒令戒酒,否則解僱。家庭亦因為常醉酒爭吵。因一次推撞使女方跌倒,女報警,男被捕,法庭頒禁觸令。由於在不情願下而去戒酒中心,加上沒有直接見面的輔導或治療小組分享,改以電話或zoom,令他覺得毫無實質幫助。在疫情下他無人可傾談,甚至過往常去的AA meeting (酒癖者互相小組)亦改為zoom meeting, 他沒錢交月費,以至未能用zoom !他感到苦悶,孤獨,無人可傾訴,催使他再次借酒消愁,酒癮問題成為惡性循環。
李先生的太太最近因病逝世,由於在疫情期間,親友不便到訪,不少的來電問候反而成為他的壓力,他厭倦接聽,因為都是千篇一律的問侯,都在表示:“有甚麼事或需要,可以找我!”他內心反問:“幾年來有病又不見你來探問關心,到人死了才來問,有何用?!”基於新措施下,喪禮也只限於10人之內,以至他也把喪禮極度簡化。他無子女,已退休十多年,夫妻兩人生活數十年,現在形單隻影,內心感到欲哭無淚。本來已是較為內向少言的他,在限聚令下親戚朋友不可陪伴,又未能去泳池、社區中心做運動,感到無奈鬱悶。
面對不同問題的獨居人士,有何方法去疏解這限聚令的影響呢? 作為朋友又有何計策可做呢?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