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中的城市宣教

上世紀60、70年代,一群香港的婦女在聖誕節前夕查考耶穌誕生的故事,她們看到的不單是牧羊人、三博士,更是腹大便便的馬利亞,奔波勞碌趕路,隨時命喪在途中,這場景對她們非常熟悉。香港時值工業起飛,大量婦女需要工作到臨盆前的一刻,胎兒隨時有死亡的危險,於是,那群姊妹開始爭取婦女有薪產假。正如神學家巴特稱,信徒要一手拿報紙、一手讀聖經,掌握周圍發生的事,並從聖經出發去解讀事件。

在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是一個貧富懸殊的時代,天災人禍、重稅、農作物失收等等,都引致不同的社會問題與需要,而初代信徒們積極回應,發展出不同的事工。城市事工專家 Dr. Ray Bakke 稱在《使徒行傳》共有22種城市事工,包括:公義倡議、社區房屋、小額貸款、社會企業、就業支援、住宿支援、避難所、窮人飯堂、賑災、捐獻、夥伴合作、先導計劃、基層佈道、醫治釋放、外展及探監、門徒訓練、施洗、陪伴同行、輔導、婦女事工、藍領事工及學者學堂,教會對這些事工並不陌生。教會需要有耶穌的眼睛,看見人顛沛流離。

英國人常常在債務中苦苦掙扎,每月的薪金償還財務公司債務後,就沒有剩下多少錢,於是又再向財務公司借貸,結果是雪球愈滾愈大,不能翻身,隨之而來的是飢餓、破產、自殺、家庭瓦解⋯⋯。2013年英國聖公會大主教 Justin Welby 看到會友常常陷在這種困窘中,於是他就運用教會的金錢開了第一間低息的財務公司,漸漸地在全國都開設,會友不再為債務煩惱,可以還清欠款,回復自由。誠如 Dr Ray Bakke 所說:City is a lab,你可作出不同的嘗試去回應城市的狀況。

在加拿大都有很多的城市宣教機會,可能在其他地方是罕見的,例如:有些來自中國的媽媽或祖父母,他們來加是陪讀,他們長時間在這裡居住,又不能工作,自身又要適應新的環境、文化,再加上離開丈夫、家人、朋友,其實他們都面對種種的挑戰,需要教會的關懷,是一個宣教的好機會。又例如,這兩年有不少的香港家庭到加拿大定居,需要有人在機場接送、幫忙找房子、學校等等,看到有些教會已在網上開辦講座、崇拜,讓港人更快適應新生活。

城市是一個流動的有機體,充滿著活力、機會,讓人可作出不同的嘗試。

====================
撰文:家路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