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溝通

  偶爾看到媽媽和妹妹談話的時候,會出現有「講不通」的情況。「講不通」的意思是無論媽媽怎麼講,妹妹都好像抓不住媽媽的意思,或不認同她的想法。

  我也有過這樣的一段時期。媽媽說這樣不好,並說出背後的原因,我就是怎樣也聽不進去。但是現在跟年輕的妹妹相處時,我才發現以前媽媽說的很有道理。以前我聽不懂,同樣現在妹妹也聽不懂。我在想,有些思想或觀念,確是要到了某個年齡,或透過某些經歷才會明白的。

  我跟妹妹說話時,雖然有時會沉不住氣,但是我也盡量學習用「過來人」的身份跟她談話,希望她比較容易瞭解。我體會到同理心對於溝通很重要,能夠設身處地為人設想。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說法:要學會溝通,就先要學會聆聽。可能現代社會的人都太忙碌,有時候連聆聽這個基本功都未能做好。聆聽除了要用耳朵,還要用心去聽;否則可能聽了也很快會忘記,更遑論聽的時候能覺察對方的感受或情緒了。正因為大家都沒有用心聆聽,常用自己的想法下結論,便產生很多導致關係破裂的誤會。

  小孩或年輕人通常都沒有耐性去聆聽長輩的話。有時候是因為所說的話不合時宜,也可能因為語氣問題。其實父母是很關心自己的孩子,不過說話的時候因為太刻意,抑或用了不太好的語氣,讓聽的人覺得不舒服。所以孩子們多半不願意聽,或聽了卻不去做,甚至有惡劣的回應,家長因而非常生氣。

  所以媽媽常對我說,想要有效的溝通,「用心」是其中一個重點。除了聆聽要用心外,也要關心對方的感受和心理狀況。在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話,才能把想說的訊息傳達出來。譬如,想說安慰的話,可以盡量用溫和的語氣,否則便會變成責罵了。

  我覺得一家人最能發揮有效的溝通,就是當大家都同心合意花時間在同一件事情上。這些事可能是一起佈置家居、玩遊戲、做運動、做手工、看孩子表演、去旅行等。在過程中,讓大家互相深入瞭解,彼此配搭;父母又可以用這些機會留意孩子們的想法,子女也可以學效父母的溝通或處事方法。

  溝通對於良好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如果家長從小就對孩子的教導有適當的溝通技巧,必定能夠提升他們日後在社會上的溝通能力。

作者簡介
  簡卓琳,多倫多大學文學學士,Tyndale University教育學士,多倫多大學教育碩士、TESOL國際英語教師證書。有多年教授及統籌「情緒智能」(EQ)、「專注力」和「品德培育」的兒童課程,並參與編寫教材。曾任教小學、初中數學及兒童國語會話課程。先後為「天倫樂」及「親子雙月刊—加油站」撰寫文章。現職多倫多教育局公立小學教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