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真的能伴我一生?(一)

《一步一生》的歌詞
童年是誰伴我走 挽我的手
望我踏上天梯 不可退後
曾經期望著我 前程和戀愛 甚麼都擁有
 沿途就算跌 要跌得好看 才能不自責 報答別人厚望
 然而誰明白我 沒你們所想的堅壯
 我很想找個人 對我說別怯慌
回顧中彷彿一步一生 每一級一世都難忘 如何吸引
曾碰上每個過路人 跟我漸行漸遠 懸崖上我始終都企穩
 誰伴我去走一步一生 每一位一個不留神 不再熱吻
 還有沒有人 令我驚險又興奮 願我能 提示我這一雙腳 別震
…..
 前面是誰伴我走 挽我的手
 但笑著吃苦的氣力 我有

  以上歌曲《一步一生》是由許志安演唱,收錄於其2003年的專輯《On My Story》當中,由伍樂城編曲,林夕填詞。專輯是許志安暫時忘記師父梅艷芳逝世的傷痛,重新投入工作後推出的,而這首歌便是林夕對當時許志安的寫照。據說許志安當年事業最不如意的時候,他師傅梅艷芳告誡他不要放棄,努力面前,免得一生後悔,結果改變了他一生。歌詞帶出人在他一生的旅途中,由童年起到成人不同的階段,人總是期待「伴我走、挽我的手」的同伴!這首歌結束時的一句「前面是誰伴我走 挽我的手,但笑著吃苦的氣力 我有」是多麼正面,多麼充滿盼望!正如許志安曾說:「一日一可能,一步一生。」

一生中的「關鍵人物」
  人乃群性個體,需要群體生活,包括不同的社群、父母(或─養父母)及原生家庭的弟兄姊妹、延伸家庭、同學朋友、同事、男女朋友和婚姻伴侶等。在人一生不同的階段中,需要不同的(significant others)的陪伴、扶持、支援、導引、指導與愛護。我們都不斷在問:誰能一生陪伴我?答案是任何真正關心我們的人,可以陪伴我們一段很長的時期,但也不能陪伴我們一生,這包括我們親愛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我們敬仰的師父老師導師、我們至愛的侣伴與孝順的兒女們等。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挑戰與擔子,我們需要有不同關係深度的同伴(companions)與伙伴(partners)。

  我和太太的床前有一幅字畫寫著「Happiness is being married to your best friends」(與您最好的朋友成為侶伴,生活是好得無比的快樂),說明人真正渴望的親密關係。我童年的死黨Barney,20年前在悉尼送我一塊記念品叫The Miracle of Friendship,指出友誼是神給人其中一樣最寶貴的禮物!

成長的必然與悲歡離合的現實
  我們都知道除了死亡至終會結束任何關係之外,分手、離異、搬遷等因素都會導至親密(或缺乏親密)的關係中斷,這也是人悲歡離合不可避免的現實。

  但從社會成長心理學角度來看,健康的人在成長中是不斷在「自我辨別」(self-differentiation)與「與別聯繫」(integration)的循環中。例如一個成人要與養育他的父母「自我辨別」出來與配偶「聯繫」,正如經上所說:「人要離開父母,和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二24)

虛空中的盼望
聖經傳道書的智者曾哀歎說:
  四1我又看見日光之下所發生一切欺壓的事:受欺壓的流淚,卻無人安慰他們;欺壓他們的,手裡握著權柄,因此無人安慰受欺壓的。2我讚歎那已死的人,勝過那還活著的人。3那還沒生下來的,就是還沒看過日光之下所行的惡事的,比這兩種人更有福。4我看見各樣的勞碌和各樣精巧的工作,都是出於人與人彼此的競爭。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5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6一掌盛滿安寧,勝過兩手抓滿勞碌捕風。7我又看到日光之下有一件虛空的事。8有人孤單無依,沒有兒子,沒有兄弟,仍勞碌不休,眼目也不以自己的財富為足。他問:「我勞勞碌碌,刻薄自己不去享受,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是勞苦的擔子。9二人勝過一人,因為他們一起的勞碌有美好的酬報。10如果一個跌倒,另一個可以把他的同伴扶起來。但一人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把他扶起來,他就悲慘了。11還有,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12有人能制伏孤身一人,如果有二人就擋得住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扯斷。(傳道書四1-12)

  從上文下理作者描述是人在社會一切「欺壓的事」與「孤單無依」日光之下虛空的事,而問了一個人生非常關鍵的問題:「我勞勞碌碌,刻薄自己不去享受,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是勞苦的擔子。」(傳道書四8b)作者隨即的答案是「二人勝過一人」!因為兩個人(旅伴、朋友或夫妻等)一起同行能帶來綜合效益、互相扶持、溫暖效果、合力抵敵種種的效應。

  另要珍惜婚姻更是傳道者的勸勉:「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中,就是神在日光之下賜你虛空的年日中,你要和你所愛的妻子享受人生,因為那是你一生在日光之下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傳道書九9)

  在上文作者留下了伏筆,用「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扯斷」指出在日光之上之事-與神同行之盼望。只有主耶穌是「以馬内利」,神與我們同在,直到永遠!

下期:誰真的能伴我一生?(二):主永同在

撰文:李耀全博士(資深牧師、心理治療師、大學/神學院教授與作者)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