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604-273-0223 電郵: vancouvertruthmonthly@gmail.com

13.2 C
Vancouver
2024年09月18日
spot_img

再思「被釘十字架的基督」(上)

──歷史文化背景下的林前一23

引言
  哥林多市在公元一世紀作為羅馬的殖民地,以其財富和繁榮而聞名,並深受希臘文化影響。據學者估計,第一世紀大約有五到六百萬猶太人散居海外,哥林多是擁有大量猶太人口的城市之一。使徒保羅給哥林多教會寫了幾封信,在哥林多前書一章18-31節中,他將世上的智慧與十字架的道理進行了對比,並指出「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25節)。

此文分析哥林多前書一章23節中所包含的歷史背景,如「被釘十字架」、「絆腳石」、「愚拙」、「智慧」,以便更進一步了解這整段經文。與傳統的理解相反,本文以聖經和聖經之外的證據,論證這裡提到的「愚拙」不僅是一般意義上「智慧」的反義詞,而且是一個特定的戲劇術語;這裡的「智慧」更可能是指哲學意義上的,特別是斯多葛學派的,而不是指修辭學意義上的。

林前一23中關鍵短語的歷史背景
  保羅在林前一23中宣稱,「我們卻是傳被釘十字架的基督,這對猶太人是絆腳石,對外邦人是愚拙」(和修本)。這裡「被釘十字架」、「絆腳石」、「愚拙」這三個短語都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對其豐富性的認識會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這節經文以及一章18-31節這一整個段落,特別是這個段落中幾個關鍵的希臘文單詞,在不同的文化、歷史和文學背景下包含了多種含義。例如,第20節中的σοφός(「智者」)可以被理解為希臘哲學家、巡迴演說家或雄辯家,而γραμματεύς在猶太環境中可以指「摩西律法的專家」(如在「福音書」中),在希臘世界中則指「城裡的書記官」(如《使徒行傳》十九35)。此外,在一世紀的哥林多,「智慧」被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讀者需要根據特定的上下文來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確切含義。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中使用的「猶太人」和「希臘人」這兩個術語是用來代表他們的文化特徵,而不是民族特徵。

一、「被釘十字架的基督」
  釘十字架是一種特別粗暴和殘忍的處決方式,羅馬當局在一世紀主要用來對付臭名昭著的罪犯、戰俘和反叛的奴隸。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波斯帝國,其他民族如印度人、亞述人也有類似的做法。羅馬帝國的這種刑罰直到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了紀念基督而廢除。所以傳統的認知是:一世紀時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是受到嚴重的鄙視的,很難想像他會是一個值得被愛和被別人當作救世主來敬拜的人。

二、「對猶太人是絆腳石」
  猶太人更加鄙視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因為被釘十字架不僅是一種公開的羞辱,而且根據申命記二十一22-23,它也是受上帝審判的標誌。因此,保羅宣講被釘十字架的基督,對期待彌賽亞來臨的猶太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他們無法接受,更不用說相信,他們的彌賽亞會被釘在十字架上。相反地,他們尋求來自天上的神蹟,來證明他們的彌賽亞即將到來(參馬太福音十六1)。

希臘文σκάνδαλον(「絆腳石」)的意思是「引起冒犯或反感並導致反對或敵意的東西」,這正是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在聽到「釘十字架的彌賽亞」這樣的傳講時的感受和反應。在他們的心目中,彌賽亞代表著力量、輝煌和勝利,而被釘十字架則代表著軟弱、羞辱和失敗,這兩者不可能體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說外邦人認為傳講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是荒謬的,甚至是可鄙的,那麼被釘十字架的罪犯會是彌賽亞的說法,對猶太人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冒犯。

相比之下,福音書中的猶太人求耶穌從天上顯個神蹟(如馬太福音十二38-42;十六1-4),而他們得到的答覆是,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之外,不會有任何神蹟。散居海外的猶太人並不比猶太地的猶太人好多少,他們尋找的是一位得勝的彌賽亞,而不是一位被釘十字架的彌賽亞。

三、「對外邦人是愚拙」
  傳統的認知是,保羅宣稱上帝的兒子被釘在十字架上,對於他所處環境中的外邦人來說這是愚蠢的,甚至是荒謬的。但考慮到希臘神話中的神和英雄也有過不光彩的死亡,如宙斯的兒子狄俄尼索斯被撕裂而死,希臘人和羅馬人可能並不會按照傳統的認知來看待基督的死。

這裏「愚拙」的希臘文是μωρία,只出現在《哥林多前書》中。勞倫斯‧韋爾伯恩(Lawrence Welborn)指出,保羅時代的大多數希臘讀者,尤其是那些受過教育的讀者,會認為這個詞是用來描述「下流社會的小丑」的態度和行為,其特徵是「智力上的弱點或缺陷,通常也伴隨著身體上的軟弱或怪異」。這樣的人會出現在俗稱「啞劇」的庸俗現實喜劇中。啞劇在羅馬帝國的城市裡非常流行,甚至壟斷了表演舞台,政客們也會被詆毀為這樣的傻瓜,比如身體殘疾的革老丟皇帝。當保羅宣稱「我們為基督的緣故成為愚拙的」(林前四10上)時,他實際上指的是舞台上呈現的那種愚拙。這可以從前一節提到的舞台場景,以及10-13節中的描述得到印證。這些描述反映了啞劇演員的悲慘經歷,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很低,且被廣泛認為是寄生蟲。例如,第11節中的κολαφίζω(「毆打」)一詞經常出現在喜劇和啞劇中,描述對傻瓜的毆打。

總之,「愚拙」在這裏或許並非指一般意義上的「智慧」的對立面,而是在戲劇場景中才能充分理解。如果是這樣的話,σοφία(「智慧」)在這裏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在下一期的真理報中我們將仔細分析這個單詞。

撰文:學致,美國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聖經詮釋哲學博士,現服侍於教會和神學院。

【參考書目】
Brookins, Timothy A. Corinthian Wisdom, Stoic Philosophy, and the Ancient Economy. Society for New Testament Studies Monograph Ser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Carson, D. A., and Douglas J. Mo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2 edition.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Academic, 2005.
Ciampa, Roy E., and Brian S. Rosner. The First Letter to the Corinthians. Chicago, IL: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10.
David W. J. Gill and Moyer V. Hubbard. 1 and 2 Corinthians.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Academic, 2002.
Fee, Gordon D.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87.
Green, Donald E. “The Folly of the Cross.” The Master’s Seminary Journal 15, no. 1 (2004): 59–69.
Green, Joel B., and Lee Martin McDonald. The World of the New Testament : Cultural,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Grand Rapids, MI : Baker Academic, 2013.
Lampe, Peter. “Theological Wisdom and the ‘Word about the Cross’: The Rhetorical Scheme in 1 Corinthians 1-4.” Interpretation 44, no. 2 (April 1990): 117–131.
Malcolm, Matthew R., Anthony C. Thiselton, Anthony C Thiselton, and Matt C Malcolm. The World of 1 Corinthians: An Annotated Visual and Literary Source-Commentary. Milton Keynes, UK: Authentic Media, 2012.
Malina, Bruce J., and John J. Pilch. Social-Science Commentary on the Letters of Paul. Philadelphia, PA : Fortress Press, 2006.
Meeks, Wayne A. The First Urban Christians: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Apostle Paul, Second Editio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rosser, Diane Louise, and Dennis Ronald MacDonald. “Wisdom and the Apostle Paul.” Reformed Journal 30, no. 1 (January 1980): 19–21.
Welborn, Laurence L. “Μωρος Γενεσθω: Paul’s Appropri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Fool in 1 Corinthians 1-4.”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10, no. 4 (2002): 420–435.

第363期 2024年8-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