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604-273-0223 電郵: vancouvertruthmonthly@gmail.com

9.8 C
Vancouver
2024年05月20日
spot_img

超越死亡的恐懼

普通話
廣東話

一、承認死亡的奧秘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篇十一)智慧如孔丘也得承認死亡是個未知數,像生命如何開始的問題,是同等級的奧秘。既然站在此岸無法知曉,一般只訴諸「不可知」的態度,最實際的還是投資今世,選擇有意義的人生路途,為後世留下值得懷念的貢獻。故此,中國文化有「三不朽」,在有生之年立德、立功、立言,以被後人所記念,這算是達致社會意義的「永生」。

  人無法解開的奧秘領域,卻屬於掌管生命的上帝。死亡是個奧秘,因為沒有(或極少)人經過真正死亡後又活過來,我們雖然聽過一些穿越死亡最後又回到人間的故事,但嚴格而言大多應該只在死亡邊緣而尚未跨越最後界限。稀奇的是,就連聖經記載中真正經歷過復活神蹟的馬利亞胞弟拉撒路,或拿因城寡婦的獨生兒子,也沒有提到他們在死後的經過,所以保羅用缺乏清醒知覺的「睡了」,來描述這居間狀態也不無道理(帖撒羅尼迦前書四14)。只有耶穌基督在比喻中說出財主和在門前討飯的乞丐,二人離世後的兩種不同狀況,有上帝同在(亞伯拉罕懷裡所指)的樂土對比著永火的煎熬(路加福音十六19-31),以表達死亡確定了永恆的歸屬。故此,「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約翰福音三13)這句對於耶穌的宣認,說明了上帝之子的祂跨越了此岸與彼岸,能把彼岸的奧秘解釋明白,但重點還不在死亡事件本身,乃在如何讓人跨越死亡所可能帶來跟上帝隔絕的可怕終局。

二、正視死亡的恐懼
  然而,這並非因基督徒已得著上帝生命,就自然消失了對死亡的恐懼,因為所怕的不再是最後結局,而是必須經過的死亡歷程。在日常生活,我們輕易用「死」來加重語氣,如果很累會抱怨「累死了」,特別快樂時感嘆「樂死了」。但當死亡真的來臨,試想醫生告知檢測結果是肝癌第三期,任何人都會恐慌。耶穌在客西馬尼夜所經歷恐懼之情,除了為承擔世人罪孽以外,相信「害怕無法避免將經歷失去生命的過程」也是箇中原因,即便明知死不能把祂囚禁。死亡歷程之可怕在於痛苦,包括身體的軟弱和心靈的孤單。

  當踏入退休年齡,我們將開始較慢的生活節奏,而且會越來越慢,直到完全停頓,不論精神或體能都將感受大不如前的明顯變化,死亡成了必須面對的可預期未來,所以越早準備越有智慧。具有遠見的奧古斯丁在《懺悔錄》曾提出嬰孩一出生便步向死亡,就算仍然在世,人也經驗因罪而存活在「死亡效應」中(卷一6章)。朝向無法逆轉的死亡也是海德格哲學所提及人類深層「焦慮」的原因,但對基督徒而言,不應是無望的焦慮,而是如何儘早預備自己面對永恆。

三、超越死亡的價值
  死亡是孤單的個人歷程,連最親的人也無法隨行,然而曾經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卻能陪伴到底,因為祂不受死亡界限的限制。當反觀人的存在價值,就不禁要問在世一生如何度過?所關注的不再只是期盼為後世所紀念,更重要是被上帝記念,那是做「上帝的工」,做「上帝的人」,聽從祂的話而活。當我們順從上帝引導、遵行祂的旨意,便會把天國的永恆價值帶入人類歷史,也是落實《主禱文》禱詞的方式。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六8)這乃是今天的信息。雖不會免去死亡,但卻因成就永恆的意義而超越了死亡的威脅。耶穌給彼得的臨別贈言:「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去不願意去的地方。」約翰加了編者按:「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約翰福音廿一18-19)死亡雖是可怕而無人願意,但若能成就更大之事,上帝的國度得以擴展,祂因此得榮耀,這將有助消解我們對死亡的部分恐懼,卻也要求信心的跨越,信靠上帝的扶持與引導,以上帝恩典的能力去化解死亡不能受控的奧秘。誠然信心也是基督徒的學習歷程。

撰文:李錦綸牧師,加神溫哥華教務長

第353期 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