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604-273-0223 電郵: vancouvertruthmonthly@gmail.com

1.7 C
Vancouver
2024年12月03日
spot_img

從Chat GPT到元宇宙

── 福音使命與網路平台

一、奇異的 Chat GPT
  十多年前曾經看過一個建議,為要防止學生撰寫專文作業時抄襲他人發表過的文章,可以使用專門檢測軟體,如有抄襲便能立刻追蹤被盜用的材料來源。這是網路世界出台後當時「防盜方案」的新發展,但對比今日情況已算是相當落後的了,因為有了Chat GPT,其仿真程度已大為提升,一般人既無法分辨文章內容的真偽,就連專家也難以一下子確認這是取材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創作。這所謂「創作」並不止於文字內容的組成,也在藝術領域裡透過借用著名畫家的作品為基礎,改頭換面地調整了原作品內容後,卻能重新弄出格調相仿的東西來。這些事說明了真人與仿真機器之間的距離已經不再是那麼遙遠,而要分辨真偽實在不像過去那麼簡單。

二、虛擬網路平台
  筆者一年多前曾經討論過元宇宙的題目,[註1] 指出在不同地方、不同背景、不同身分的人,都有可能透過其「代理人」(Avatar)進入這個人工虛擬的網路世界。因為通過代理人方式,所以不能完全確認對方身份的真假,包括年齡、性別等,所以其中出現的詐騙行為難以避免,而實際上人在虛擬空間中的幻想行為,很多時候便是藉著假身分得以實現的,固此若要進入這些虛擬環境,就必須十分謹慎、提防被騙;如果加上今天的Chat GPT,我們則更需要問:我到底是跟真人還是與機器在交朋友?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基督徒能否善用這些科技達成福音使命?這是個合理問題,原則上任何科技做為「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可以被利用行善或作惡,因此不能排除人工智能或虛擬平台的工具性價值;然而,我們必須有智慧的分辨(discernment),曉得機會與危險之間的界線是十分模糊的。因此筆者對於使用這些平台首先作如下分類:

  單向傳達:如廣播或言論發表,
  雙向互動:如節目主持人開放給觀眾提問或討論,
  多方接觸:如開放式聊天。

  每一類型各有特色,但危險性也因接觸面擴大而相應增加,以下嘗試分析三種類別的利弊。

三、機遇與危險
單向傳達方式對於主持者而言是最簡單的,因為內容從單方控制,在沒有讓接受信息方立刻回饋的情況下,基本上不會直接面對從外面而來的危險。不過也有限制,以廣播為例,除非允許聽眾通過其他通訊管道給予回饋並後續的互動接觸,否則不容易曉得對方的個別情況而提供適切幫助。

  在第二類的雙向互動,假設在某特定時間在網路上主持一個節目,在環節互動中開放給觀眾參與提問討論,這是比較能夠針對提問方而做出適切回應,並在需要的情況下考慮後續跟進,較第一類單向傳達直接,不過需要考慮在互動環節中主持人能否保有其基本價值立場而不被牽動,所要求的是主持人的成熟度與分辨力。

  第三類型是最危險的,因為基本上是以「參與者」的角色投入互動平台,所可能受到的衝擊也難以預料,在互動對象真假難分的情況下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如果真的選擇採用這種方式進行,必須做好萬全準備,首先需要有其他同行者一塊進入現場,以至於在面對狀況時能立刻商討處理,並在幕後還要有事後回報機制(debriefing)、輔導支援,並工作問責管理等,當然不論是甚麼形式都不能缺少禱告的屬靈遮蓋。這些都是筆者可以想得到的建議。

[註1] 李錦綸,〈與虛實新世代共存?〉,《真理報》346期(2022年11月),頁4-5。

撰文:李錦綸,加神溫哥華教務長

第360期 2024年2-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