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604-273-0223 電郵: vancouvertruthmonthly@gmail.com

6.7 C
Vancouver
2024年11月21日
spot_img

明白了「學習」,才會學習成功!

  父母想子女出人頭地,於是不斷催逼子女「學習」;但是學習無目標,只是跟風叫子女去學。學習若無動機或興趣,即使好像學到了,也只是短暫停留,過後便忘記。另外學習亦要講求方法,學無良法,事倍功半,徒費心力;學有佳法,事半功倍,賞心樂事。值得注意的是,學習不能只注重灌輸智育的訓練,還應該多方面角度,奠定全方位學習目標,發展多元智力培育,如此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優秀人才。

  讓我們先了解學習的定義。從心理學的觀點,那是一種經由經驗或練習而獲得持久性行為改變的歷程;也可說是一種經驗改造或行為改變的過程。這種過程有些出於自然,像兒童學習語言和走路;有些是一種有計劃的方法,學習有系統的材料,像學校中各種學習課程,所以「學習」應具有下列特質:

 1. 學習的產生是要有練習的過程。

 2. 學習的產生是有經驗的過程。

 3. 學習為獲得新行為。

 4. 學習的獲得是持久性。

 5. 學習是能夠再運用的行為表現。

我們再看看學習的基本條件。學習是否成功,當中也要考慮一些因素:

  1. 身心靈健康:
      身體虛弱,心靈經常忐忑不安,壓力憂慮縈繞在心,試問怎能投入學習呢?
  2. 環境的因素:
      父母買了一間很大的房子,為孩子佈置了漂亮的睡房,卻沒在意為他們安排一個學習的環境。父母經常大宴親朋,家中高朋滿座,安寧的時刻不多;子女既要收拾房間,又要幫忙招待同伴玩耍,弄得身心疲倦;接待親朋好友是好事,但也不能夜夜笙歌。
  3. 學習的動機:
      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一定要激勵及增強學習動機,有了動機便會產生學習動力。父母應該經常對子女的學習表示肯定、欣賞;常常協助、鼓勵他們並提供正面影響,這些都很重要。
  4. 學習的工具:
      預備妥當文具用品、電子軟件或參考書等;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 學習後應用:
      例如學了國語,可以與人交談溝通;學了某些樂器,可以表演或自娛;學了某項技術,可以幫助別人等。

      父母需要了解人各有「智」和「志」,智慧和志向都會影響學習者的成效。沒有孩子喜歡人家說他笨和懶惰,他們之所以未達到學習的果效,除了笨和懶,父母需要探討還有什麼原因,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表現。我以前考試成績不好,父親總是說:「你讀完今年就算了,明年不要讀,讓你讀書簡直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於是我心裡就恐懼明年便沒有書唸了,有時更害怕自己會做錯事,因為每次犯錯激怒了父母,他們就說明天不准我上學。於是我「每天」就驚恐地害怕不能再上學,日夜掛心,根本沒法集中心思去學習,也欠缺學習的動力。當然,父親以為說不讓我讀書是「激勵話」,但是愚笨的我只體會到用心學習也沒有用,因為不曉得明天是否仍可上學去。事實上,我當時有學習困難,尤其是英化數理科,父母只是叫我多努力,上課留心聽,不要貪玩、不要懶惰、不要……,卻沒有提供適當的協助。

      當我們看到子女學業有所退步,應先探討原因,除了貪玩、懶惰、不認真、不專心外,還有其他原因嗎?我曾經看過一份專家提供的資料,說影響學習的因素,包括:1. 孩子的智力高低。2. 學習動機的強弱。3. 學習方法的優劣。4. 生理健康。5. 心理健康。 6. 學習環境。7. 空氣是否流通。8. 光線是否充足。9. 教材過深或過淺。10. 教師教學方法優劣。11. 心理疲勞/恐懼。12. 注意力集中問題。13. 情緒處理。14. 家庭問題。15. 其他個人問題。

      探討這些因素後,父母可能對子女未能盡全力好好讀書,能有比較客觀的判斷。此外學習動機的強弱也會影響學習成果。例如,面對沒有興趣的科目(當然興趣可以培養)、是否得到鼓勵(這是大人最吝嗇的一面),有時可以透過比賽增強孩子的好勝心,便主動努力學習。當他們嘗過成功的滋味,就會增加興趣,父母便可適時鼓勵子女。

      希望大家看完這篇「學習」概論先消化一下,再應用在子女身上,相信必令孩子有轉變的機會。成效有多大,那就要看父母的學習心得了。

撰文:簡朱素英牧師,北約華人基督教會家庭事工牧師,多倫多親子教育資源中心創辦人

第351期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