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604-273-0223 電郵: vancouvertruthmonthly@gmail.com

18.8 C
Vancouver
2024年09月18日
spot_img

宣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宣教

  2003年,差不多十九年前的夏天,是我蒙神的呼召,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成為傳道人的一年。四年後,帶著憧憬開展全時間的事奉生活。一直以來,很感謝主讓我能夠全職事奉,為著能夠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既可以養家,又可以事奉主,在不同的生命故事中看到上帝的作為和榮耀,加上在事奉團隊中,結識不少好朋友和屬靈夥伴,令我充滿幸福感。

  五年前,帶著期待進入另一所神學院接受輔導訓練,盼望能夠更好地事奉主。畢業後正想尋找下一個事奉路徑的時候,卻因家人患病,家中發生一連串事故,令我需要花更多時間留在家中。明白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家,才能安心的事奉主,並且相信這也是生命的磨練。但當日子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過去,困境仍未過去。路,不知還有多長時。我開始有點沮喪,信心也被動搖,情緒低落。有時甚至想,我還能再全職事奉嗎?我還能再站在講台上,帶著信心宣講嗎?

  感謝主,讓我認識一位從內地移居香港的姊妹,她的見證提醒了我:「宣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宣教。」神對我的呼召,不在乎我是否被受聘於某一事奉崗位。

從社工到媽媽

  小彭在國內是一名服務困境兒童的社工,在事業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滿足感。嫁到香港後,卻與一般新移民一樣,面對各樣的適應,沒有身份證,不能工作、狹窄的居住環境、言語不通。加上社運和疫情爆發,面對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在充滿壓力的日子裡,她懷孕了!這卻成為她另一個轉捩點。

  從懷孕到生小孩、養育孩子、帶孩子到公園玩耍,通過加入不少媽媽群組,讓她有機會認識其他的媽媽們,分享作媽媽的甜酸苦辣。同時,亦因為某一次的「看見」,觸動了小彭的心,讓她知道神對她有另一個呼召,就是「家庭」。

「看見、憐憫、行動」

  有一天,在公園裏和幾位媽媽一起帶孩子玩樂,一位媽媽非常焦慮地大聲要求她兩歲的女兒:「快去和他們一起玩呀!」女孩卻默默走開,媽媽在後面跺起腳:「快回來!快回來呀!我說什麼你怎麼都不聽。」原來她的女兒到兩歲還不肯開口講話,媽媽在家中因為繁忙的家務,也不懂和孩子溝通,結果陪伴女兒成長的是電子產品。夫妻關係緊張,孩子成了她宣洩負面情緒的出口。她來到香港快十年,除了家人,竟然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這位媽媽焦慮又漲紅的臉,讓小彭很想安慰她,與她作朋友。她看著這個兩歲的女孩,非常的漂亮,有一雙大大的眼睛,但她無助的眼神,仿似在提醒小彭:「孩子需要一個情緒穩定,快樂的媽媽呀。」

  這個「看見」引起她的「憐憫」,便禱告求問主:「我可以做什麼?」在神的引領下,連結從前在國內認識的香港同工,亦是現在一所機構「橋路通」的負責人郭姑娘。她們一起連結教會,籌辦了一個「媽媽小組」。通過小組活動、講座、分享,讓媽媽們除了學習有關教養的課題,還透過學習不同的興趣,能夠好好先照顧自己,並且互相分享和支持,更希望她們能夠認識主耶穌。筆者感恩能夠參與其中,每次看見媽媽們帶著笑容離開,心裡也為她們而感恩。

呼召並不改變

  小彭除了邀請不同的媽媽參與小組,還在生活中不斷認識新的媽媽,關心她們,了解需要,期望能夠把福音傳開。而其他媽媽,亦會因為看見她與孩子的相處,而好奇地向她請教如何教養孩子,藉此在生活中打開話題。

  沒有了社工的身份,換成了媽媽的身份,禾場變得更大更濶。

  這也提醒自己,沒有傳道的崗位,但傳道的身份卻沒有改變。由被神呼召要服侍社會中的弱勢社群,陪同人們重尋神創造人的尊貴,這個呼召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過去數年的困境,只是讓我更加能夠體會困苦人的心境。過去我是從別人身上看見神的榮耀和奇妙作為,現在是自己親身經歷神的愛和神蹟。現在的禱告不是離地禱告,而是更人性化真實的禱告。在生活中,與人分享自己的軟弱,同時也是讓人看見,主的恩典在軟弱者中更顯完全。

  在進出醫院的日子裡,看見那些照顧長期病患孩童的媽媽、沒有父母的院舍孩子、自殘入院的少女…..,也會為他們代買食物、送畫鼓勵,以及為他們代禱。我想,這不也是在做傳道要做的事嗎?

  活在這時代,讓我們一起在生活中活出信仰,成為社區的宣教士。

撰文:王文賢傳道

第349期 2023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