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604-273-0223 電郵: vancouvertruthmonthly@gmail.com

18.8 C
Vancouver
2024年09月18日
spot_img

你照樣去憐憫他

  世界不少國家的法例中,都有所謂的「好撒瑪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 Law),雖然執行的細節有所不同,但總方向都是保障施救者不因施救的結果而招致法律責任。法例為什麼以「好撒瑪利亞人」為名?原因當然是源於聖經「好撒瑪利人」比喻的典故。比喻中,一位「撒瑪利亞人」向一位素未謀面、被強盜嚴重傷害的人施救,並給予很好的照顧。今日在西方社會中,「好撒瑪利亞人」一詞,成為了樂於助人的代名詞。

  幫助有需要的人,固然是一種美德,值得我們去實踐,但這是比喻的主要教訓嗎?路加詳細記載了主耶穌說這比喻的背景(路加福音十八25-29),原來是要回答「誰是我的鄰舍」這問題。比喻中提到停下來幫助那傷者的,不是祭司或利未人等宗教領袖,而是當時在社會低下層的撒瑪利亞人。行善的關鍵不在身分或責任,而是一份憐憫人的心(路加福音十八30-37)。

  這個充滿故事性的比喻,當然成為不少畫家的創作題材。法國著名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的「好撒瑪利亞人」,大概不是他最為人認識的作品。但另一位生平鬱鬱不得志的畫家,卻選擇以此為藍本,創作了他極少數以宗教為題材的作品,這位畫家就是梵高(Vincent van Gogh)。

  比較這兩幅作品,我們首先發現梵高的「好撒瑪利亞人」是原作的「鏡像」,其次是他採用了較柔和的色調。這兩個「不同」,似乎都在暗示畫家要給觀賞者一個不同的角度來領略比喻的意思。德拉克羅瓦筆下的撒瑪利亞人,身穿的紅衣在整幅畫中最為奪目,他將傷者抱上牲口雖然顯得有點費力,卻正正反映出他的熱情。受傷的無助,與施救的無保留,兩者非常分明。我們再看梵高的描繪,撒瑪利亞人上衣的顏色與傷者的膚色相近,他們褲子的顏色更是一樣的,眼下兩人顯得有點糾纏。認識梵高生平的,都知道他的際遇頗為坎坷,身心靈都受過不少創傷,但身邊仍有很多樂意幫助他的人。因此,人們都自然將梵高比作畫中的傷者,接受著朋友「好撒瑪利亞人」般的幫助。然而,畫中這位紅髪紅鬚的撒瑪利亞人,卻令人聯想到梵高的自畫像。

  也許梵高將自己投入「撒瑪利亞人」的角色中,想表達的是因著自己受傷的經歷,接受過別人的憐憫,因此憐憫之心便由此而生。同樣,主耶穌教導我們要憐憫人,而憐憫的動力不是要滿足「我有,他沒有」的道德責任;也不是因為別人的不幸為你帶來不安,而憐憫他們可讓你心安理得。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過:「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馬太福音五7,新漢語譯本)這裡說明了憐憫者和被憐憫者之間的關聯不是你我分明的,在經歷和情感上,反而是糾結在一起的。原來信徒憐憫人的動力,不是自己有多豐富,或別人有多缺乏,而是我們根本也是被憐憫的人。對,是蒙天父莫大的憐憫。憐憫人之心便應由此而生。

撰文:陳浩然牧師,香港宣道會北角堂義務牧師

第348期 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