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604-273-0223 電郵: vancouvertruthmonthly@gmail.com

2.4 C
Vancouver
2024年12月03日
spot_img

你有抗疫疲勞感嗎?

秋霖
溫哥華資深戒毒社工

新冠疫情持續一年多,不少專家均擔心市民會因「抗疫疲勞」而鬆懈防疫,出現更多感染。一項調查顯示,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創研庫」於2020年11月20至27日期間,訪問806名成年市民,有逾7成承認自己出現
「抗疫疲勞」,部分受訪者直指政府的抗疫措施令人難以適應。<抗疫疲勞> 似乎日漸多聽到,究竟甚麼是 <抗疫疲勞> 呢?你有嗎?

<抗疫疲勞> 簡單來說,就是當人們對於抗疫措施感到疲乏厭煩,因而減少或是不願意去跟從公共衛生措施,甚至是置之不理。指經歷了長時間的跟隨衛生守則所帶來的厭倦感。徵狀對不同人有不盡相同的情況,除了不願跟防疫規定外,普遍都有以下的反應:焦躁不安,不耐煩,易發脾氣,難以靜下,缺乏動力,專注力下降,有些甚至出現減少社交,胃口減少或盡情吃,睡眠不足或過多。

人們在疫情大流行初期,或會保持警惕,確保自己不會感染或傳染他人。對大腦而言,全新的威脅屬於迫切情況,人在面對新的恐懼時,自我保護的本能會令人迅即按照建議預防措施。但曠日持久的警戒心理下,或會出現「謹慎疲勞(caution fatigue)」的無意識現象。

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教授 Jacqueline Gollan 指:「當人缺乏動機或精力去遵守安全指引時,便是謹慎疲勞之時」。「當我們對警告感到不耐煩,或者不認為這些警告真實或相關,又或人們不再理會受感染風險時,便會從態度中反映出來。然後,我們會違反規定,停止保障安全的行為,例如不再勤洗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

綜合各方報導,近半年來BC省很多地區已漸漸出現 “不跟隨防疫規定” 例子:

在基隆拿(Kelowna)的大白山(Big White)滑雪場,截至2月5日止共錄得235宗個案。出現持續爆發的弗尼市(Fernie) 至今共有97宗個案。省內陸雷夫斯托市(Revelstoke)於2020年11月爆疫,錄得50宗個案。

溫哥華素里市皇家騎警在萬聖節(2020.10.31)因違反限聚令而驅散7個家庭派對。溫哥華島薩尼治(Saanich)一屋主,因舉行有多達30人參加的萬聖節派對,罰款2,300元。滑雪勝地威士拿(Whistler)於去年11月曾錄得約200宗,
1月初至今(02.07),發現了547宗新症。到3月29日,更史前無例下令暫時關閉威士拿-黑梳山渡假村。

抗疫示威方面,2020年10月17日溫哥華有近千人於市內發起遊行示威,響應名為「Freedom Mega Rally」的號召,抗議當局防疫措施。



百人反對防疫的集會與遊行。

我們若把這些 “不理會規定,街上抗議,報復式消費” 等行為歸納為 “抗疫疲勞” 反應的話,是否已反映有些人已經產生抗疫恐慌心理悄然消失,難以重返起初疫情急於求生本能狀態?

有心理學家認為 staycation 的興起以及報復式消費是源於人類的基本需要:控制。當我們不斷留意到有新確診個案急升,政府措施不斷改變,我們覺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自主。因此,透過消費,讓自己可以選擇在疫情下的生活模式,重拾我們對 “自控”,“我決定”,“我喜歡怎樣就怎樣” 的感覺。以下,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在日常生活中增強 “自控感” 的方法。

想要重拾 “自我控制感”,確實有很多方法建立,同時又可以防疫。一切由觀念出發,為什麼仍然要繼續做防疫?答案會否是 “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以至間接保護家人及他人的健康”?當我們認為防疫是有意義,有作用,有好處,對己對人皆有益,便會覺得“所以要做,且由自己做起。”

有什麼事情可以增強 “自控感” 呢?由個人可以做的事開始,最基本先由保持均衡飲食習慣加上適當運動和休息。要吃多吃少吃甚麼,在程度上是可能自己選擇的。控制食量和質素,不去放縱暴食,勿買垃圾食物(junk food),定時進食。 運動在限聚令情況下,令人不容易去 GYM,或泳池,但仍然可以自選在社區內跑步,踏單車,吸吸新鮮空氣,亦是有效減壓之一。

有些人對疫情消息感到厭倦,你可以控制追看疫情新聞減為每週一至兩次,平時留意新聞的頭條便可。你可選擇多看些正能量的節目,如勵志劇集,喜劇,福音電影,重溫兒時卡通片,奧斯卡得獎經典電影也是好的選擇。

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一項探討精神健康的調查發現,在封城期間,家中寵物有助主人舒緩沉重壓力,改善情緒健康。家中寵物有助處理壓力和情緒,96%人指出寵物令他們能夠保持活躍及「Keep Fit」。此外,到戶外觀鳥(鷹、鷺、鴨子、海鷗等等),也是賞心樂事。如有一、二位知己同行,互有傾談,已是很好的抗疫良方。

主動聯絡一或兩位人士去關懷,可能是單身長者朋友、獨身或喪偶,按實際需要及能力,例如每星期網上傾談一次較深入的,如環境許可,約在公園相見,漫步傾談,再去飲杯咖啡,既增深友誼,也讓自己有發揮 <友誼互助> 精神。筆者在這幾年來多了做朋友的 “電話聆聽人” 以及“公園陪談員”,感到很有得著。

還有很多自選項目,例如來一個讀書計劃,(或是讀聖經),每天15分鐘,彈性安排時間。有興趣廚藝的,可考慮每星期試煮一個新菜式,挑戰及加強廚藝。又可以重拾舊興趣、如打乒乓、拿起結他、練習唱歌、書法、繪畫、整頓車房、工作間、砌3D模型,甚至找人合作做等等,有傾有講,人也輕鬆。

筆者近期最開心的是觀看很想去旅遊的 Youtube 影片,為疫情後很想去的地方寫下要點,作為他日行程安排的參考。即使未能短期內去到,“看過當去過”也是開心的。Youtube 其實是一個極為豐富的資料庫,筆者近期參看一個以 “生死教育/死亡” 為主題的短片,引發出對生命更深的思考。

對抗不知何時結束的疫情,需要的不單是健康身體,正能量心境,更加要有感恩的心。感恩我們仍然可以生存、生活、有家人、朋友同在;仍然可以看到櫻花盛開,春雪未溶,大鴨小鴨出遊,青苗再生,小鳥唱歌,大自然的美麗並沒有因疫情而消失。可能有些讀者或其家人仍在疫情困境中,或許是身體不適、失業、在院舍裡被困、家人分隔異地無法見面…等等人生逆境,實在不容易去說感恩有此疫情。人在低谷,更加需要有盼望,能見曙光,便覺欣慰。在谷底時,曙光何在呢?在心中,在人的內心深處。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 詩23:4

第329期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