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604-273-0223 電郵: vancouvertruthmonthly@gmail.com

9.9 C
Vancouver
2024年11月23日
spot_img

生有時死有時

  若干年前我身為某機構的義務救傷員,曾經歷多位員工的傷亡。一位腦中風送院兩日後死亡,另一位輕微中風住院兩月復原,還有幾宗嚴重工業意外,幸好傷者都能康復。這還沒有包括兩位員工在職期間因癌症去世。

  人總會為自己籌算,一位同事曾自誇要五十歲退休,但卻在四十五歲遇上交通意外,腦受震盪而提早離職,不但不能享受早退休的生活,就連正常生活也不能過,置閒在家。

  生命哲理不在乎長短,卻在乎意義。精準的計劃未必如你所願,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是甚麼時候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誰能知道呢?正如傳道書三章2-8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人生既然不能過分籌算,卻又不能全不預算。我們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前途?

  存在主義認為,人類心理有四個存在命題:死亡、自由、孤獨和意義。人類害怕死亡,這是所有生物的同一生命本能反應。這意味著「自我感」的摧毀,並會在這世上消失。死亡會摧毀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也摧毀在我們內心的社會建構價值。甚麼是社會建構價值呢?它是一種意義觀感,是社會一般人所認同的價值觀,而大家都朝著這個目標進發,幫助我們體驗生活中的經歷,從中獲得充分的意義感。這個基制形成一種心理賞罰心態。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從事刻板式工作的兩個人,一位在工作時没有感受到這份工作賦予的意義,祇是為了糊口和生存。另一位卻感受到透過勤奮工作會找到晉升機會、努力賺錢可以買房子、在業績上得到同事們的認同和羨慕。第一位感到工作毫無意義,而第二位則感到工作有充實感。

  這個社會建構的另一個作用是幫助我們逃避生老病死的焦慮。因為人的慾望及生理本能,在成長過程中由外在環境給人塑造了一切習慣,令人不斷追求這社會建構的意義而忽視了人的終局。

  但個別的人會對這個社會建構的意義作出深入的反思,這種自省會為我們突破這建構而對死亡有不同的價值觀。喬布司(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曾經說過死亡是一個令你覺得自己失去一切的陷阱,你應該聆聽你自己內心的意願,去完成你認為有價值的事。然而喬布司的領受來得太遲了,若他能及早有這樣的反思,可能他不會帶著這無奈的心情離世。反看我們,若及早領受基督的恩典,那疾病與死亡便不會影響我們對生命的熱情和對美善的追求,而是會欣然接受上帝給我們在世上的一切,無論是生還是死,或健康或生病,對我們來說祇是人生的一個片刻。

  正如以上所討論的社會建構,死亡與疾病都是無可避免的,但卻是負面地阻礙我們達到這結構所定下的價值,所以我們討厭它們的出現,也逃避談及它們。這正正是傳道書三章的提醒,生有時死有時,我們的生命並不在我們的掌控中,若我們相信有永生的盼望,那我們便應該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既活在屬世的建構中,卻能掌控自己的信仰價值,而非盲目追求建構所定下的一切價值。

  職場建構附屬於社會建構的一部分。它有很多形式和定位,若我們用合理的精力和時間去追求這些價值,令自己可攻可守,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執著於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可能會得不償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放棄身邊的一切家人和朋友,將屬世的價值放在優先考慮,人生的天秤便會失去平衡。若我們歸信基督,有了永生的盼望,更靠著上帝所賜的自省能力,當面對疾病與死亡,便能處之泰然,這正正是傳道書三章的意思,無論得時不得時,我們不是逃避而是面對。

  疾病與死亡在基督徒世界是如何理解呢?苦難令我們更親近上帝,感受到基督上十架的痛苦。也幫助我們了解上帝的作為,無論被醫治與否,都是經歷上帝的最好機會。以上我提及的一位遭遇輕微中風的同事,若不是臥床數月,獲得有愛心的姊妹關護,且有時間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她可能祇會花時間在麻雀枱上,那麼她便失去這珍貴的禮物了。

撰文:唐世勳(溫哥華短宣中心董事/真理報編委)

第353期 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