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604-273-0223 電郵: vancouvertruthmonthly@gmail.com

7.8 C
Vancouver
2024年11月21日
spot_img

加拿大毒品政策的前世今生(四)-海洛英(1)

1908之前,加拿大人對罌粟、鴉片,甚至是海洛英,都是可以自由使用,沒有法例管制。

1908年,聯邦政府設立〈鴉片法〉(opium Act of 1908),從此加拿大開始對使用鴉片、海洛英,甚至大麻,逐漸納入管制,而刑罰亦漸變嚴厲。這法例是加拿大毒品政策的里程碑。

是什麼原因導致1908年的重大政策方向呢?這樣便要看當年之前的歷史前因,也就是海洛英前世今生的關係。

所有社會政策的出現,都是跟那個年代社會各種勢力之間的張力、主要價值觀念對壘、政府與民間族群之間角力下的結果。具體來說,1908年的〈鴉片法例〉之所以出現,主要原因可以概括分為四大遠近因素:

第一個遠因,〈以新教為主的西方文化〉可以追溯於十七,八世紀早期,從歐洲來到北美的白人,大多是基督教新教徒,觀念上視酒精飲品、鴉片、可卡因等物質為不道德及對社會有危害。

然而,在民間人們早已有吸食鴉片來緩解疼痛,歐洲人也是如此。鴉片由歐洲移民帶到北美,作為合法的藥物出售。此時已看到支持與反對鴉片對立觀念的出現。
那時候,按Susan Boyd教授所述:

「1800年代和1900年代初期,受新教影響,社會觀念發生轉變,強調道德純潔和節制;對於醫學界不受監管的藥物越來越不安;殖民論述認為,某些吸毒行為是由外來異族者帶到西方的傳染病,是對白人中產階級道德的威脅。」這是早期潛藏的反酒反毒觀念的起源。

無形中,以基督教信仰作基礎的西方文化,向外來的非白人,即當時的華、日、印第安人作文化教導,並漸漸演化為白人自我中心(White Supremacy)的思想。

第二個遠因,〈白人至上觀念〉(white supremacy)。當時白人社會普遍自視為高人一等的民族,對非白人普遍有一個排外的、歧視性的、種族主義的眼光。他們在十五世紀來到北美數百年,便以主人身份自居,對於其他外來的非白人,有可利用價值者留,沒有價值者便設法令其離去。充滿工具性,用完即棄。

具體例子在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貫通後,便對華人設立人頭稅,當時是每人50元,1903年加至500元(相等於2年工資),企圖令華人離開加國。政府更設立很多關卡,企圖阻止華人進入加國,最高峰是1923年設立〈排華法〉,使當時正在回中國探親或娶妻的,不准進入加國,變成中加親人永遠相隔,非常絕情。

早在加拿大立國1867年初期,便對第一民族有計劃改造,到1883年設立〈寄宿學校〉政策,它是以「教育改造同化」為名,變相是「種族滅絕」的措施。顯示出當時加拿大白人政府對有色人種的排斥程度是非常嚴重。

第三近因,〈1907反亞裔大暴動〉。1907年7月9日在溫哥華發生一連三日的反亞裔大暴動,是針對華人及日本人。造成這次的暴動表面原因是「華白少溝通,華人搶飯碗」。

扼要而言,由於華人內聚,與白人隔膜。這是積聚數十年民族之間不多交流的升級反應。由於華人人口漸多,已經形成一股勢力,威脅白人工作機會。加上華人與白人並不多互動溝通,彼此並不太了解對方想法和做事作風。華人也普遍不熟悉英語,加上民族自卑感,使華人之間更加內聚,難以融入主流社會。

另外,「華人搶飯碗」。他們為求找到工作,甘願接受白人僱主低廉工資,有些甚至比白人少一半。再加上如有工作機會便先推介給自己朋友,都是埋下白人對華人不滿的伏線。

第四,當時華人吸食鴉片成為社交及個人嗜好,在白人眼中,是一個負面形象。當時聯邦政府派來的調查專員,也是勞工部副部長MacKenzie King,在1907年調查「大暴動事件」後,看到華人受到海洛英上癮的影響,不欲見到白人也受此影響,要阻止鴉片等毒品流入,便於1908年在國會通過〈鴉片法〉,成為加拿大首個管制毒品法案。

在這四個大原因匯合下,可以看到當時華人的處境,一方面在「白人至上」社會環境下成為二等人(甚至不是市民),生活上被歧視,沒有政治權,屬於少數民族(visual minority)。加上英文水平低,不善溝通,因而更為內聚。

而「華人搶飯碗」說法,按供求定律而言,是市場價格調整,對白人僱主有利。衹是「白人至上」觀念作祟,把反華反日反土著情緒借勢推高,藉此三日無差別破壞民居商店,造成彼此之間怨憤加深。

當年在鄰邦美國的華盛頓西雅圖都有類似的反華暴亂,互相推動感染,可以說是北美對於華人排擠歧視的高峰點。

因篇幅關係,下期會討論毒品政策怎樣由小部分開始,慢慢擴闊擴大,嚴厲,非常嚴厲,由一個極端走向非刑事化、合法化的另一個極端。

撰文:社會心,秋霖(溫哥華資深戒毒社工)

第361期 2024年4-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