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604-273-0223 電郵: vancouvertruthmonthly@gmail.com

2.4 C
Vancouver
2024年12月03日
spot_img

焦慮與恐懼

  聖經裡有很多經文引導我們如何處理憂慮,如馬太福音六31「不要為明天憂慮」,還有腓立比書四6的「應該一無掛慮」。但實際上信徒是否很容易改變這憂慮的思維?

  首先我們要剖析「憂慮」是甚麼?是怎樣形成的?才可以以個別情況去處理問題。

  憂慮的成因有多方面,最常見於完美主義者,另外是童年經歷做成的陰影,或是生活上處於不明朗、太平淡或太富足而引發憂慮,當然還有很多因素,不能盡錄。

  憂慮的症狀是內心不安、受攪擾而感到困惑。因為看不到或想像不到事情的發展,使我們不知所措、無奈或甚至恐懼。

  憂慮是一種無形的消耗,也是一種無奈的消耗,更是一種無果效的消耗,很多時候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但亦會有正面的影響,例如透過憂慮去積極去準備面對,我相信聖經的所教導都有這含意。不是「不要為明天憂慮」便可以「躺平」,而是按能力範圍,盡力做好自己要做的,換句話說,在憂慮的同時也要有行動配合。

  在這個壓力鍋下的世界,憂慮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當我們面對蜂湧而來的困擾,如果無法處理,便造成焦慮和壓力,繼而產生恐懼。我們可以從聖經中得到甚麼亮光呢?讓我們先看看馬太福音十四22-33,耶穌獨自上山禱告,打發門徒先登船出發。門徒在中途遇上風暴,他們看見有一人走近,他們都甚驚怕,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註1〉﹝是彼得認得主的聲音﹞,便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耶穌說:「你來罷。」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阿,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讀這段經文我們一般會將焦點放在門徒的信心,卻少談及彼得踏出安舒區的一刻。當我們受到憂慮或恐懼的困擾時,第一時間會做甚麼呢?是用自己的方法處理問題?還是先來到主前?如彼得一樣,識別主的聲音?再求主幫助?彼得雖然小信,但卻知道主可以伸出援手。既然我們知道主與我們同行,要學的功課是將憂慮改變成信靠,無論有多大的困擾,都要學習安靜下來,尋求上帝的旨意。〈註2〉正如潘霍華說:「你願意學習彼得踏出船外與主相遇嗎?」

  另一段經文出自路加福音十38-42,是馬大和馬利亞款待主耶穌的故事,主耶穌對馬大的熱誠招待是嘉許的,祗不過在準備一頓豐富的晚餐時,過於急躁而影響了她的情緒,結果將原本的好意變成了埋怨和焦慮。像我們所說的「好心做壞事」。

  彼得踏出安舒區,卻沒有安靜下來尋求主,而馬大亦是有心服侍主,卻是找錯方向,主是喜悅她款待的心意而非甚麼菜式。所以主耶穌給她一個更合上帝心意的教導,安靜下來,聽主的聲音。辨別「discern」,知道主想要什麼;找出新方向「direction」,知道如何去做。正如祂給我們的命令,「愛主你的神,其次是愛人如己」。聽從與行動有先後次序,也要有相對的回應。

  職場的「憂慮」是我們今天思考的問題。試想一個負責任的工程師,會憂慮設計效果不理想而自怨自艾,坐立不安。也有「躺平一族」,憂慮會被公司辭退,但卻沒有積極行動保住職位。無論你處於哪種工作狀態也逃不過憂慮的命運。

  我們如何處理憂慮帶來的影響呢?憂慮既然是關乎我們「將來的事情」,又是我們「無法掌握、無能為力的事情」,為何我們卻被它弄至心煩意亂呢?所以正如以上所說,一定要安靜下來,尋求主的旨意,亦有行動回應憂慮,而非坐以待斃。

  筆者在二十多年前任職於一間科技公司,業務發展迅速,但很快便傳出被收購的消息,雖然新股東說業務祇會增加而不會裁員,但事實卻是新開發的項目一一被取消,公司上下均感不安,這樣的情況醞釀了一年多。我在禱告中尋求上帝的回應。「心中有沒有平安?」是上帝給我的指引。心想我一家有大有小,積蓄亦不多,哪會有平安?於是我開始到處找尋工作,結果很快獲聘於另一機構。雖然辭職時老闆向我保證我會是最後一位離開的人,但上帝給我「平安不平安」的指引,加上憂慮經濟前景不樂觀,驅使我積極去尋找工作。結果過了兩年,這科技公司真的結業了。仍有聯絡的舊同事都致電給我,看看有沒有招聘。若我當時「躺平」,採取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可能會由個人憂慮變成一個困局。最後用以賽亞書四十31結束:「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註1〉:筆者加添的
〈註2〉:來自潘霍華作品《門徒的代價》

撰文:唐世勳(溫哥華短宣中心董事/真理報編委)

第352期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