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604-273-0223 電郵: vancouvertruthmonthly@gmail.com

16.9 C
Vancouver
2024年09月19日
spot_img

新移民面對新職場

  論到中港移民的優點可有一大堆,例如勤力、好學、效率高、有紀律和守法。按理在職場上應該佔盡優勢,但為何在工作上總是遇上困難?或許我們也應思考移民的劣勢。當然溝通是考慮因素之一,無論你的英語水平如何好,書寫沒有問題,但對話是最大的障礙。表達能力對於你能否溶入職場是關𨫡之一。講英語不是困難的事,但講好英語卻要花一點時間,與本地人對話的時候,你會留意到他們對口音頗為敏感,可能是你發音不正確而使他們無法理解你在說甚麼,又或許在口語的運用上與香港的英語有別,筆者亦曾有此經歷,例如英國用「bad gut」來形容肚痛,但加國對這形容詞卻大惑不解,因為他們會用「bad gut feeling」來形容不安。

  英語與中文相似的地方,是喜歡用比喻加插在對話中,例如「find a needle in the haystack」與中文的「大海撈針」相若,所以多用他們的語法會增加互相的認受性。如在體育、衣著、飲食等話題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都會幫助破冰。融入文化,先要認識再而認受。除工作外,我發覺體育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用作破冰話題總不會出錯,例如:「昨晚有沒有觀看冰球?」

  工作表現上的差異──自以為優勝的地方可能成為別人的困擾。可能老闆很賞識你,但同事卻遠離你。這是職場文化和工作價值觀方面的差別,可能你會覺得他們光是嘴巴說(廣東話即「靠把口」),做事效率低。雖然這是西方社會的弊病,但是我們卻不能完全否定這做法是無效的,因為這是溝通的一部分,衹是比重不均衡而已。我們的職場文化習慣是有問即答,他們廢時失事的溝通方法,我們會覺得非常不合邏輯。筆者在四十年前初訪加國,陪姐姐去銀行提款,她花了十五分鐘與出納員寒喧,當時心裡覺得此地不宜長居,因為工作效率非常低。

  回想自己的偏見,祇看效率而沒有考慮到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除了有邏輯也要有感性的一面。總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或許這是兩種文化的最大鴻溝。除此之外,我們看不順眼的是他們缺乏紀律,例如小休總是超時,當然這祇是小部份人的行為,祇要自己做好本分,這種無形的壓力總會令這一小撮人慢慢地糾正過來,我所謂的「慢慢地」是指五至七年。

  最近認識了一位從國內移民來的同事,談到兩地的文化差異,特別是在倫理的關係上,他說國內現時的社會現狀是冷漠,鄰居不會打招呼,孩子霸道,人越來越無情無義。移民過來後,有一種輕鬆的感覺,雖然效率較低,但有禮貌,因無太大的壓力,成人和孩子同樣開心。我的看法是既然移民是自己的抉擇,在某些情況下要放下執著,用時間改變自己也改變現狀,而不是以審判式將事情黑白化。嘗試欣賞這裡的優點,而接納這裡的缺點。

  在營商手法上,兩地的經營模式也有很大的分別,薄利多銷與厚利薄銷的概念是完全不同,他們以客戶服務為上,退貨換貨不計其數,所以成本增加,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故令價格變得較為昂貴。這正是營商的價值觀不同,重視客戶多於短線營利。商戶對社會的回饋也相比中港為高,當然這與退稅有關,但也是營商策略之一,以回饋社會作為吸引顧客的賣點。

  員工福利和社會福利,也是這邊職場的優勢,很多人會埋怨這裡是萬稅之國,無可否認納稅後所剩無幾,但長遠來看是在協助你,無論是失業或退休都有一個很好的保障。相比中港,稅項較低,收入比較富裕,在社會經濟環境好時可作不同的投資,但並非所有階層人士都能受惠,所以不能將蘋果與橙相比。

  細看加國沒有面對過戰亂或政治鬥爭,所以言論開放,沒有禁忌。社會福利好,國民無憂自然輕鬆一點,你可以用較散漫,也可以用享受來形容他們的工作態度。反觀中港的近代歷史,面對的是內憂外患,形勢逼使人民做事謹慎不容出錯,因而造成工作態度緊張。明白雙方的工作心態,能夠進一步幫助你了解及融入職場。

  最近看了郭鴻標博士在爾道自建寫的一篇靈修分享,談到在工作中如何尋找喜樂,「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為這是他的份。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傳道書三22)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工作不衹是為了糊口,上班應該是一種享受「有份」,是一種喜樂【註1】,這種喜樂是從上帝的眼光看自己的工作、看自己的角色、自己的發揮、自己的成就、自己的限制。

撰文:唐世勳(溫哥華短宣中心董事/真理報編委)

【註1】爾道自建2022/12/11郭鴻標博士,經文:傳道書三22

第349期 2023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