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604-273-0223 電郵: vancouvertruthmonthly@gmail.com

8.9 C
Vancouver
2024年11月23日
spot_img

馬丁路德的「葬禮詩」

吳忻牧師/博士
「加神温哥華」特約教授/詩班指揮
溫哥華宣道會福群堂崇拜兼耆英關顧牧師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最為人熟悉的人物,他的「因信稱義」奠定了更正派及福音派教會的教義,他的「堅固保障」被視為宗教改革的一首爭戰詩歌,很多信徒只認知這是路德唯一所寫的聖詩。事實上,馬丁路德極為重視音樂,他一生寫了37首聖詩,大部份是意譯聖經,其中不少是意譯詩篇。他曾於1513年深入鑽硏詩篇,並在威登堡大學講授詩篇這門課。

路德最喜愛的詩篇是詩32,130,及143,他稱之為保羅神學的詩篇,原因是它們有共同的主題:因信稱義而白白得著救恩,其中兩篇特別提及向神認罪及神赦罪之恩(詩32:5;130:4)。

聖詩及其內容
路德在1523年根據詩篇130寫了一首聖詩。題目原文為 Aus tiefer Not schrei ich zu dir. 英語有不同的翻譯,包括 “Out of the Depths I cry to You,” 及 “From Depths of Woe I Cry to Thee,” 都是根據經文第一節的意思。中文翻譯的歌詞如下:

我靈深處向祢呼求,求祢垂聽我懇請,
縱我曾經叛逆違命,請側耳聽我苦情。
勿究察我過錯罪行,賜我恩典慰我心靈,
免我一生落虛空。

主賜萬物滿有恩典,主恩是人生冠冕,
若無救主耶穌基督,我們善行皆徒然。
讚美主賜我們信德,拯救脫離死亡捆鎖,
生命在主手掌握。

我們盼望在於基督,並不靠我們功勞,
單倚靠主信實話語,信靠聖靈常引導。
主應許使我們堅穩,我們確信聖靈之印,
永遠刻在我眾心。

我靈向主等候盼望,如人夜間候曙光,
我比一切守望的人,更加渴慕主再臨。
我像昔日以色列人,按神應許等候神恩,
我們讚美主憐憫。1

路德描述他從深處向主呼求,「深處」意指罪。落在罪的深淵中,他既憂傷又無助,亦深覺這罪令他與神隔絕,無法面對神和在神面前站立得住。他向神傾訴及認罪,深知唯一能救他脫離這絕境的,只有基督的慈愛救恩。他得救蒙恩的生命是單倚靠神的話語及聖靈的引導。他等候盼望神,不止於今生,還有主再來得贖所享有的永生。

聖詩的成因
宗教改革前,崇拜是以拉丁語進行,普通百姓不懂拉丁文,無法明白崇拜所誦讀的經文,也無法參予崇拜唱詩。因此,馬丁路德對改革後的教會現況非常關注,為要實踐「信徒皆祭司」的教義,他認為信徒必須投入以母語唱詩。所以,撰寫德語的聖詩是當前急務。

路德與喬治·施巴拉丁 (George Spalatin) 於1514年結為好友,施巴拉丁可稱為路德的「救星」,在改革過程中多次幫助路德脫離險境,對推動改革成功,功不可沒。施巴拉丁不單是神學家、史學家,寫得一手流暢美麗的德文,也深獲當時薩克森選侯「智者」腓勒德力 (Frederick the Wise) 的器重,擔任其私人顧問及宮廷教師。1523年底,路德寫信給施巴拉丁,將自己的心志及願望與他分享,希望他能為德國信徒寫聖詩。路德隨信附上自己剛意譯完成的詩篇130,盼望藉此能鼓勵好友,激發他將詩篇意譯改寫成聖詩。

路德意想不到,在1525年薩克森選侯腓勒德力的安息禮拜中,這首聖詩被安排會眾頌唱。1532年腓勒德力的繼任人選侯「堅定者」約翰 (John the Steadfast) 離世,在他的安息禮拜中也唱這首聖詩。
路德一直非常喜歡這首聖詩。1546年2月18日當他臨終病危時,他重覆說:「我將我的靈魂交在祢手裡;耶和華誠實的神啊,祢救贖了我。」(詩31:5) 兩天後,路德的遺體從埃斯勒本 (Eisleben) 運回威登堡 (Wittenberg),下葬於城堡教堂,安息禮所唱的聖詩也是這一首。誰會想到詩篇130的這首聖詩,竟然出現在十六世紀兩位顯赫選侯和馬丁路德的葬禮中,成為當時常被使用的葬禮詩,相信這是路德始料不及的。

聖詩的信息
路德這首「葬禮詩」清楚表達自己信仰的核心思想:罪使他與神隔絕,陷入罪的深淵,既痛苦又不能自救,唯有向神認罪,神就賜下赦罪恩典。罪得赦免,與神和好。

在安息禮拜中,一般會唱一些離世者所喜愛的詩歌和述說信徒蒙恩得救的詩歌。筆者參加過不少華人信徒的安息禮拜,有一首聖詩的出現率比其他的高,那就是約翰牛頓 (John Newton, 1725-1807) 所寫的「奇異恩典」。這首膾炙人口的聖詩其實就是作者約翰牛頓的蒙恩寫照。

雖然「奇異恩典」比路德這首聖詩遲了兩個半世紀面世,但是,這兩首詩的中心信息都以罪得赦免、蒙恩得救、屬天盼望為主。牛頓在第二節說「如此恩典,使我敬畏」,與路德所引用詩130:4,「但在祢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祢」的意思不謀而合。

再者,路德在詩中第四節將等候與盼望耶和華比喻為守夜的等候天亮 (詩130:5-6) 「我靈向主等候盼望,如人夜間候曙光」,並且,他強調
「我比一切守望的人,更加渴慕主再臨」的應許,這就更與牛頓的詩第三節中所帶出「此恩領我平安渡過,他日歸回天府」的信息有異曲同工之意味。

聖詩的反思
你可曾想過:當你離世後,你願給後世傳留一些甚麼信息?若他們要唱頌,那會是一個甚麼樣的信息?馬丁路德從一首十分喜歡的詩篇130,寫成一首自己喜愛的聖詩,將他生命於罪中的光景亳不掩飾地披露、正視,亦把神赦罪拯救之恩歌頌、高舉。這個白白的恩典正是他所確信的「因信稱義」。

歷代信徒,多少人活著的時候都努力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受人景仰的偉人,而非深陷罪淵不能自救的罪人!試問有多少人願意高舉自己是一位徹頭徹尾、極需救恩的罪人?約翰牛頓於他臨終時曾說:「我現在甚麼都不記得了。但我還記得兩件事:我是一個大罪人,而基督是個大救主。」

1. 中文歌詞錄自《生命聖詩》389《我靈向主呼求》,滕近輝、何統雄合譯自 Catherine Winkworth 從德文的英語翻譯。一九七七年版《普天頌讚》348首《深處呼求歌》,歌詞由楊蔭瀏翻譯。

第332期 2021年9月